基于主体间性的多媒体教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主体间性的多媒体教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间性 活动理论模型 多媒体教学 师生交往
【摘要】:如何使师生在现代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达到真正的交互、平等和共享,一直以来为理论学术界所关注,根据对恩格斯托姆活动理论模型的创新可以发现,主体间性理论较好地化解了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的诸多问题与障碍。因此,积极探索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路径对实现教学目的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活动理论模型 多媒体教学 师生交往
【基金】:湖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行政法学”(Z0708) 湖南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公共管理研究生案例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08B008) 湖南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本科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9028)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交往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亦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地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与相互理解,是生命体之间的彼此创造,而教学是交往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1]在我们所研究的多媒体教学当中,各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的交往关系会因为多媒体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危玉妹;危薇;;视频案例教学:法律教学的新突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2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张俭民;肖云龙;;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1期
4 吴全华;现代教育交往的缺失、阻隔与重建[J];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5 张剑;李明辉;;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失真现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7年03期
6 郭英,刘宪俊;我国近年来关于教育主体间性问题的研究述析[J];教育导刊;2005年08期
7 孙清萍;;建构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1期
8 马吉宏;;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公平问题及其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01期
9 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祁金善;素质教育与创新意识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3 白春阳;全球化语境中的“交往”理论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4 李庆霞,关健;理性的演进与哲学的回映[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5 刘晖;;政府绩效对合法性水平层级差异的作用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高秦伟;论社会保障行政中的正当程序[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7 蒋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8 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9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10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有志;张淑锵;;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执政[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朱德全;问题系统教学设计探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6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8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政涛;教育生活中的表演[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涛;论网络时代的教师角色[D];河南大学;2001年
2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3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4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6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7 江秀萍;中学语文“多向互动”教学模式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8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9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国雄,赖晓云;活动理论及其对学习环境设计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2 刘黎明;在交往中建构个体——教育交往审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2期
3 曾新;论主体性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4 郑太年;从活动理论看学校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张应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批判[J];教育研究;2001年08期
6 黄崴;主体性教育理论:时代的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7 尹艳秋,叶绪江;主体间性教育对个人主体性教育的超越[J];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兰玉萍,王有升;论交往的教育学意义[J];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02期
9 吕青;高校多媒体课堂教学优化研究[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刘立国;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0年05期
,本文编号:946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94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