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素质教育论文 >

学士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2)

发布时间:2014-07-24 11:28

  专业知识则不同。专业知识是一种具体性知识,是关于某一事物或事物某一方面的知识,学会运用这些知识,可以迅速获得成效,产生效益。如学了会计,可以理财;学了医学,可以治病;学了建筑,可以造房。专业知识高度分化,作用的对象特定,如种植技术不能用于造船。专业知识不作用于其特定对象就丧失了其价值。专业知识又是一种短暂性知识,随着新方法新工具新设备的采用,新的专业知识产生,旧的专业知识淘汰,或被重新改造。专业知识是具体的,短暂的,能够使用就能产生效益,不能应用反而占据人的大脑,影响人广泛性思考。因此,专业知识并非学得越多越好,并非都使用一辈子,而是学以致用,善于运用为佳。

  现代通才教育与古代通才教育已大不相同。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每年的发明以及科研论文数以百万、千万涌现,知识呈爆炸式增长,所学的知识广度与深度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经济全球化,高速公路、高铁、航空等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已成为经济文化发展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第二语言已成为工作和生活所必需,过去的中小学普通教育早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需要,通才教育必须上升到高等教育阶段,学士教育应为通才教育:传承人类积累的文化。西班牙奥尔特加·加塞特抨击了欧洲高等教育体系。他认为,大学具有文化传授、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和新科学家培养职能,大学摒弃了文化教学传播职能,造成欧洲自食恶果,形势动荡。文化不是科学,文化的内部运作与生命有关。“文化的内容虽然是在科学领域中形成,但它并不属于科学事实,而是一种生命信念,一种赋有我们时代特征的信念。”科学的大量内容并不是文化,而属于科学技术。文化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他提出大学首先应该把普通人培养成有文化教养的人。目睹当代不少的大学生有临床抑郁症、双重人格、学习障碍等严重病态以及日趋增加的自杀、凶杀现象,我们不能不对大学削弱文化教学职能所引起的社会问题进行反思。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阶段,本科专业教育改为通才教育,传承人类创造积累的文化,把普通人培养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或者从哲学上要把人培养成自由人或完整的人,或从社会学角度说要把人培养成人性的守护者,未来社会的领导者等”,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分工的发展,使人成为一个专业的人,一个领域意识的人,行业间相识思想却难以交流,彼此间相认利益却相互敌对,固守一隅而不易变通,为眼前福祉而损害生态环境。美国生态纪协会主席荷尔曼·格林提出:“地球有生物物理的极限,这种极限是我们不敢越过的。”“走向生态文明最需要的不是技术性的,而是我们如何理解作为人的我们自身,以及我们如何实践这种理解。”_l副学士教育为通才教育,包括对学生的伦理价值以及共同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拥有共同的基本知识,理解和认识地球资源承载人口和开发的极限,形成一些共同的价值、思想与态度,克服专业分工所带来的片面化弊端,使社会具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价值观,以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

  培养人的终身学习能力。人的生物特征在于未特定化。动物的本能决定了其在每种场合的活普通的知识和技能,因为这些知识和技能可以转移到其他更宽的领域中。” 社会需要少量的系统掌握专业知识人员,可以通过博士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方式培养。学士教育阶段,本科专业教育转向通才教育,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能力,才能促进人的职业顺利流动,消除结构性失业矛盾。

  通才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中国自古以来一直崇尚通才教育,主张圣王官吏博识通才。《吕氏春秋·爱类》日:“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人民利益多种多样,因时而变,圣王官吏通才,汲取众多的智慧,及时化解疑难,才能为民谋利。东汉王充在《论衡·超奇》中,将儒分为四等:“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流畅阅读,分析其思想和结构,“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鸿儒,即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师,既要阅读古今万卷书,更要能进行独特的创造。一流人才必须具有通才的基质,这是我国古代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

  本文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编号:48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4872_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7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