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中国农村儿童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17 04:12

  本文关键词: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中国农村儿童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非农就业 母亲照料 农村儿童教育


【摘要】:采用2011年国家统计局江苏省调查总队在江苏农村地区调查的数据,分析了非农就业、母亲照料对儿童教育的影响。与不工作或仅从事农业劳动的个体相比,当期参与非农工作的母亲,其子女的学习表现更好,母亲从事非农工作所带来的收入增加的正面效应超过了照料时间或质量下降的负面效应,正面效应能超过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是,样本中有74.42%的母亲在本乡或本县范围之内工作。研究看不出来母亲在儿童的学前阶段从事非农工作对其子女日后学校成绩的影响。儿童在3-6岁期间主要由母亲照料,会显著提高他们的学习表现,而在0-2岁期间由母亲照料的效应并不明显。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信息与控制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03053)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1YJC790127)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09SHC005)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年来,中国经历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和结构转变,非农劳动力转移尤为突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的劳动力将近1.32亿人,其中女性4747万人,约占外出从业劳动力的36%①。农村女性走出家庭,实现就业,对于增加家庭收入、提高妇女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却是以牺牲儿童照料时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爱君;;女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和谐增长[J];财经科学;2009年06期

2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3 苏群,刘华;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04期

4 苏群,周春芳;农村女性在城镇的非农就业及迁居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5 吕开宇;王桦;金莲;;不发达地区父母外出非农就业对子女教育的影响——从儿童辍学原因谈起[J];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04期

6 顾和军;刘云平;;母亲劳动供给行为与中国农村儿童健康[J];人口与经济;2012年03期

7 刘靖;董晓媛;;母亲劳动供给、儿童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04期

8 陈欣欣;张林秀;罗斯高;史耀疆;;父母外出与农村留守子女的学习表现——来自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朝阳;;家庭策略视角下农村已婚劳动力转移的性别选择[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2 孙朝阳;;青年女性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主动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8期

3 秦秋红;;人力资本视角下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徐成波;;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演进研究——基于就业研究文献述评的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5 张莉;朱卫华;;农村学生辍学原因研究综述[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1期

6 周毕芬;黄森慰;阙春萍;;个体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基于对福州市部分企业的调查[J];科技和产业;2012年01期

7 冯春梅;;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对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李侠;;性别视角下的女性人力资本投资[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孙朝阳;;家庭策略与已婚青年农民工的性别结构差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12期

10 李聪;黎洁;李亚莉;;个人与家庭:西部贫困山区女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陕西秦岭山区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云森;;自选择、父母外出以及不发达地区留守儿童学习表现——基于倾向分数匹配方法的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祝建华;;缓解城市低保家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研究[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婧颉;基于母亲教育与儿童健康关系的教育之非货币化代际效应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王翠丽;贫困民族地区母亲受教育程度与儿童健康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谭晓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4 赵崇铁;农户子女中等职业教育决策行为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5 黄映晖;农村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6 吕开宇;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决策机制及其政策内涵[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6年

7 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宋瑜;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9 黄雯;西部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10 刘妍;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子涵;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村妇女地位角色转换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陈兰;不同村庄类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江雪铮;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4 王文波;社会转型期农村已婚妇女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蒋文畅;个人及家庭特征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影响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罗玉辉;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7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8 吴雪;太原市女性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分析[D];山西大学;2011年

9 刘晓霞;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微微;苏北农村女性外出就业的实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第五号)[J];数据;2008年06期

2 刘伯红;农村流动人口与性别———“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国际研讨会”有关论点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1996年04期

3 安可·维塞尔斯,黄觉;剥夺母亲的工作和福利救济[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4年01期

4 蒋乃华,封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意愿考察——对江苏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5 谭绍怀,王孝怀;挣了票子 莫误孩子——外出务工农民家庭留守学生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4年10期

6 李实;中国农村女劳动力流动行为的经验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7 姚先国,谭岚;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女性劳动供给行为分析——兼论动态博弈框架下教育决策的内生性问题[J];经济论坛;2005年08期

8 刘靖;;非农就业、母亲照料与儿童健康——来自中国乡村的证据[J];经济研究;2008年09期

9 解垩;;与收入相关的健康及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研究[J];经济研究;2009年02期

10 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以四川省为基础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把农民纳入全市就业统筹[J];领导决策信息;2002年17期

2 张甫根;;积极发展非公经济 大力推进非农就业[J];上海农村经济;2002年11期

3 经济增长前沿课题组;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的累积效应与资本形成——当前经济增长态势分析[J];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4 何景熙,吴强;寻找“发展极”影响下的非农就业空间:绵阳市调查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3年02期

5 赵秋成;当前劳动就业的几个认识误区[J];经济学家;2004年05期

6 刘地久;农民收入:工业化的首选目标[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苏群,周春芳;农村女性在城镇的非农就业及迁居意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年05期

8 张清霞,张守金;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探讨——基于江浙部分农村的调查[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乌仁格日乐;庞立东;;中小企业非农就业增长对策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秦玉玲;;浅析我国农民收入区域差距问题[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6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栻泰;钟太洋;黄贤金;高珊;;非农就业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效果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2 刘焱白;;论农民非农就业权的法律保护——反歧视与偏重保护[A];城市经济与微区位研究——全国城市经济地理与微区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娆;周云;赵博;;加快农村劳动力就业 促进新农村建设[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层论坛专辑[C];2006年

4 辛岭;蒋和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1006个农村劳动力的调查[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5 陈甬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6 谭丹;黄贤金;;农村非农就业与农村土地流转的关系研究——以江苏省宝应县农户调研为例[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乃全;刘学华;;劳动力流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与粮食生产安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8 胡一舟;;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 加快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建设——关于闵行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的思考[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9 梁永;孔荣;;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对农民收入影响过程的实证研究[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韦启光;;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A];贵州省科学社会主义暨政治学学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蔚祺;非农就业打压美元 欧两央行加息预期浓[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李蕾;跨区非农就业获补贴[N];解放日报;2007年

3 记者  戴律国 见习记者 施晨曲;上海市离土农民定向培训由政府“签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4 特约记者 葛仲洪;洪雅8万农民实现非农就业[N];眉山日报;2007年

5 记者 王睿;美元走强,金价“受难”[N];上海金融报;2007年

6 王睿;热钱推高金价[N];上海金融报;2007年

7 王蔚祺;美国非农就业人数4年来首降[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本版编辑邋张寒 北辰 红梅;天津江苏全面实施农民素质提高工程[N];农民日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黄继汇;美联储本月降息预期再度升温[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李恪;美元背道而驰 风险厌恶情绪升温[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众;健康与非农就业的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李鹏;我国乡镇企业吸纳农民非农就业税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胡阿丽;人力资本投资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君甫;贫困地区农民非农就业中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5 马春华;市场化与中国农村家庭的性别关系[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熊会兵;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7 陈浩;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8 赵蕾;公共投资对农业生产率和非农就业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赵海;人力资本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纪月清;非农就业与农机支持的政策选择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玉辉;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的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2 王媛媛;非农就业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3 温金凤;健康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4 段海红;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下的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5 唐通;人力资本、社会网络对农民非农就业及收入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6 仲丽敏;农村老年人健康对已婚妇女非农就业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7 陈丽;非农就业影响农村居民收入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8 束浩;鄂皖四县市农地流转与非农就业的相关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常亮;陕西省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徐金斌;江苏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298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298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3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