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小家书中的大道理——从家书看刘少奇教育子女的几个观点

发布时间:2018-12-28 08:33
【摘要】:刘少奇1950年至1963年间写给子女的书信有多封存世。在这些家书中,刘少奇提出了许多家庭教育的观点。主要有如下几个:"解决世界观问题是很要紧的";"丝毫不搞特殊化";"解决思想问题,不能操之过急"。这些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刘少奇在子女家庭教育方面的优良风范和高超艺术,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Abstract]:Liu Shaoqi wrote letters to his children between 1950 and 1963. In these letters, Liu Shaoqi put forward many views of family education. The main points are as follow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world outlook"; "not to pursue specialization at all"; and "to solve ideological problems, we must not act too hastily." These views reflect Liu Shaoqi's fine demeanor and superb art in his children's family education from one side, and still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up to now.
【作者单位】: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分类号】:A8;G7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奚兆永;再论新民主主义社会和过渡时期的关系——答邢和明同志[J];长白学刊;2005年01期

2 李峰;我国国家主席制度的变迁[J];大连干部学刊;2004年01期

3 李珊珊;;刘少奇的城市接管思想评析[J];党史文苑;2012年10期

4 王新生;;共产国际与中国式的建党道路[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5期

5 罗雄;;刘少奇民生思想成因剖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6 万师;;试析新四军取得卓越贡献的主要原因[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11期

7 董一冰;张丽;程守梅;;毛泽东、刘少奇对“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不同认识[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8 康厚德;;论刘少奇的人生哲学[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年03期

9 达尔罕;;浅议刘少奇对列宁和斯大林合作化思想的扬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刘招成;;建党前中国人对《共产党宣言》的接受述论[J];史学月刊;2013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段凡;和谐社会建构的法权逻辑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文平;民国前期的扩军与裁军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延江;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对党的中心工作问题的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肖娴;1949-1966年刘少奇的外交思想和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娅;刘少奇关于共产党员修养的思想略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红卫;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工人失业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谢辉;刘少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4 马艳红;刘少奇“三农”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金凤;“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路线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亢飞;刘少奇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陈佳妤;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鹏;刘少奇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9 覃蔚玲;刘少奇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10 王琳;《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与学习型政党建设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树娟;草原;;“妈,您选哪条路?”[J];中国质量万里行;1994年06期

2 ;总结经验推动“九五”儿童工作再上新台阶──陈慕华、徐志坚、刘海荣在全国“三优工程”和家庭教育工作总结表彰暨研讨会上的讲话摘要[J];中国妇运;1996年11期

3 雷鸣;;朝阳在南粤冉冉升起——广东省关工委2003年实施扶贫助学“朝阳工程”暨“家庭教育杰出之家”颁奖大会在广州举行[J];源流;2004年01期

4 鲁家宝;;让家庭教育成为学校发展的坚强后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30期

5 方路;;简讯[J];父母必读;1981年02期

6 钟晓云;青年思想教育的合力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7 田志坤;;浅论现阶段的道德建设与家庭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8 А·Г·哈尔切夫;何志华;;文明是家庭巩固的基础[J];国际观察;1989年02期

9 徐惟诚;把家庭教育的指导纳入职工思想工作的内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3年05期

10 田野;社会变迁中家庭教育的发展与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199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季瑾;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义丹;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下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探析[D];天津大学;2013年

4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6 李述永;家长关怀与少年成长[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玉梅;在京朝鲜族父母育儿方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王瑜;明清士绅家训研究(1368-1840)[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9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程艳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937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3937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f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