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瑞典的中国学生与瑞典大学生应激源及应对策略的跨文化比较
本文选题:中国留学生 切入点:瑞典大学生 出处:《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比较中国在瑞典的留学生及瑞典大学生的应激源类型、应对方式及心理咨询求助倾向。方法:利用自编压力源问卷、brief COPE量表、心理咨询倾向问卷对中国在瑞典的88名留学生、183名瑞典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中国留学生最大的压力源是"就业",瑞典学生是"学业",中国学生感受到"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带来的压力"大于瑞典学生,而瑞典学生"人际关系"压力明显高于中国学生;②中国学生更多采用回避性策略应对压力,瑞典学生则更多采用工具性及情感支持性应对。③中国学生比瑞典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倾向于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结论:两国学生在应激源类型、应对策略、心理咨询的倾向方面存在差异,并具有文化的原因。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ina students in Sweden and the Swedish college students stressor type, coping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help tendency. Methods: using the self-made stressor questionnaire, brief COPE scal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on Chinese tendency questionnaire in Sweden, 88 students, 183 Swedish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Results: 1 China study the pressure is the biggest source of students "employment", "academic", is a Swedish student China students feel "thinking of the meaning of life to bring pressure is greater than the Swedish students, and Swedish stud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ess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hinese students; the Chinese students tended to use avoidance strategies for coping with stress, the Swedish students used more instrument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to the students. Chinese than Swedish students in the face of psychological distress tend to seek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help. Conclusion: the students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coping strategies, mental stress source type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tendency of consulting and cultural reasons.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心理研究所;瑞典隆德大学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瑞典隆德大学心理系;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芳;崔立中;高丽;;在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年01期
2 李伟,陶沙;大学生应对策略的特点及其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3 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6期
4 伍志刚;向学勇;谢芸;;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晓菲;;尼泊尔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卷调查分析[J];才智;2011年16期
2 杨元花;段水莲;郭子贤;;公安专业新生心理应激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3 李俊霞;;少数民族农民工异地就业的文化适应性理论研究[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方清云;;民族院校《社会工作概论》课程教学规律探索[J];成功(教育);2011年16期
5 贺红;;重庆市成教自考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杨育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城市生活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10期
7 李玉琴;;藏族儿童内地学习生活的文化适应研究——对双流县就读的藏族儿童群体的调查[J];中国藏学;2009年03期
8 朱国辉;;西方国际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述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年02期
9 王娜;肖键钊;;网络文化创新与网民素养的提升——从网民网络文化适应能力谈起[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02期
10 李繁;;留学生心理健康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房超;方晓义;李辉;蔺秀云;;大学生的应对类型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2 李萍;;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的心理障碍与社会行为问题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3 许涛;;广州地区非洲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及其行动逻辑[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璐斐;;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乐明;胡大立;曲绍民;;航海职业教育跨文化适应能力培养探讨[A];第四届广东海事高级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赵风波;国际型城市中的研究型大学之“国际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曹经纬;在华跨国公司外籍高管跨文化适应的压力及应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世琪;文化距离、顾客感知冲突与服务绩效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6 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静美;基于认知学习的跨国公司高管团队(TMT)的内部网分层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李峰;企业自适应能力管理集成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杨彦平;中学生社会适应量表的编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洁琳;人格对在沪美国旅居者和定居者跨文化适应的影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晶;辽宁师范大学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倩;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归因风格对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丽军;高职新生入学适应中多渠道支持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莉;传统到现代:南京流动回族族际通婚观念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6 杜淑玲;跨文化胜任力和工作伙伴支持对外派人员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隆景云;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杨晶晶;学校场域中苗族儿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张富花;情绪调节策略对生气情绪的调节作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繁;;留学生心理健康探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胡芳;崔立中;高丽;;在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7年01期
3 郑雪,王磊;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与主观幸福感[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1期
4 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师晓宁,刘晓红 ,李川云 ,徐燕;大学生应激源评定现状及思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2 王宗文,严进,王云霞,李萍,蒋春雷;几种不同应激源激活的特异性神经通路[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8期
3 何梅;杨金声;赵宏伟;王俐玻;刘国敏;张健;关绍卿;;大学生心理性应激源变化趋向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9期
4 陈昌惠;应激与健康(一)[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7年04期
5 石林;控制感在应对过程中的作用——一个关于应激应对风格的模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6 梁宝勇;;对应激的心理反应[J];医学与哲学;1986年09期
7 郑全全,陈树林;中学生应激源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4期
8 陈朝阳,陈树林;宁波市中学生应激源调查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6期
9 张公社;应激释义[J];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2003年10期
10 邓翌超;张德玄;陈树林;祝一虹;;浙江省中学生减负前后应激源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晓雪;苏荣坤;王旭梅;;拒绝上学学生应激源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苏荣坤;王晓雪;王旭梅;;拒绝上学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情绪的关系研究[A];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李庆和;张瀛予;武成;李慧吉;;应激对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的研究与展望[A];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4 张娣;张月娟;阎克乐;;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李育辉;张建新;叶界佑;;如何测评应激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条件概率的角度解析应激源的发生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育辉;张建新;;如何测评应激源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条件概率的角度解析应激源的发生率与强度之间的关系[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林海;;肉仔鸡应激机理及综合防制技术研究进展[A];生态环境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畜牧兽医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和第七届全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会议——特邀报告[C];2012年
8 梁尚华;;中医药对应激动物作用的实验研究概述[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三届灾害医学学术会议学术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军;社会转型与应激管理[N];西部时报;2005年
2 胡佩诚;面对生活中的应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余广海;仔猪应激死亡的防治[N];中国畜牧报;2002年
4 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 罗跃嘉;应激对人体的影响[N];科技日报;2003年
5 遵化市铁厂镇圣水院村 高兴保;这猪是应激[N];河北科技报;2003年
6 胥晓琦;早期干预应激的新理念:临床营养防治[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7 周传龙、张锐;无悔军旅每一步 干好工作每一天[N];人民武警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宋晓梦;求职要学会面对“应激”[N];光明日报;2003年
9 河北远征药业有限公司 南霞 辛集畜牧局 相艳丽;应激反应与动物生长发育[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5年
10 章振宇;构筑心理防御机制[N];社会科学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杨;慢性病患儿及父母应激源、应对方式以及教育干预效果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娣;不同干预方式、不同应激源对大学女生血压、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新馨;心理应激与应对[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刘宇;综合医院成年住院患者应激源评定量表研制及考评[D];中南大学;2008年
4 邵淑红;不同强度和时程应激对不同月龄大鼠海马HSP70mRNA表达及习惯化表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5 张帆;青少年与成年运动员应激源及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6 闫梅洁;应激条件下高低人际自立个体对积极、消极人际相关词的注意偏向特点[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1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6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