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子学复兴考
本文选题:清末 切入点:子学 出处:《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子学是我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末子学复兴应有自身的规律。子学起源于西周,繁荣于战国,中断于汉,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代,时隐时现,而大盛于清中叶。清末子学复兴的思想背景是与近代以来特定的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紧密联系的。在民族精神的感召下,一些进步的学者为寻求经略国家的路径,试图从传统诸子学说中探索利弊得失,为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也得出子学不足以救亡图存,必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的先进技术,对传统的子学重新认识,提出新的政治主张与学术思想观念。
[Abstract]:Sublear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the revival of sub-learning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should have its own law. It originated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flourished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interrupted in the Han Dynasty, experienced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Sui and Tang dynasties, Song, Yuan, Ming dynasties, the times loomed. The id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revival of the Zixu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pecific national spirit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death since modern times. Under the inspiration of the national spirit, some progressive scholars sought the path of the countr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rom the traditional theorie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rateg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so as to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ub-learning is not enough to save the nation from the nation and save the n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learn from the West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of enriching the coun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armed forces, and to re-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sub-learning. Put forward new political ideas and academic idea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文学院;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分类号】:K252;G52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希军;角色冲突:胡适思想多歧性的一个社会学解释[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徐道彬;;徽州朴学成因的地域性解读——以戴震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徐道彬;;戴震“西学中源”思想探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姜红;;“想象中国”何以可能——晚清报刊与民族主义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徐道彬;;论王念孙对戴震学术的继承与发展——以《广雅疏证》为例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彭玉平;;王国维、陈寅恪的中西文化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徐道彬;;论凌廷堪与西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高强;清末革命派尊黄现象述论[J];安徽史学;2001年04期
10 王天根;《天演论》版本时间考析两题[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齐;;《五岳真形图》的成立——以南岳为中心的考察[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程根荣;;桐城派形成原因六说[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方宁胜;;方宗诚方志思想初探[A];第三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天根;朱从兵;;严复译著时间考析三题[A];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诞辰150周年纪念论文集[C];2004年
5 iJ天宇;;郑司农注《周礼》所用“读为”术语考辨——兼评段玉裁对“读为”术语的界定[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6 王雪萍;周媛;;试论两淮盐商在扬州学派形成中的作用[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7 邹迎曦;;浅议两淮盐商的发展与嬗变[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四辑)——回顾与展望:中国盐业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方祖猷;;十七世纪启蒙时期民主政治的中国模式——读《明夷待访录》有感[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杨瑞;;科学思想在史学领域的兴起与进取:从梁启超到傅斯年[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王夏刚;;维新旧梦已成烟——戊戌六君子之死与晚清“自改革”思潮[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2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丛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晓雪;先秦兵家治国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方玲;清朝前期帝王道统形象的建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淑文;《尚书》德治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4 贾清宇;孟子引《书》论《书》考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玉娟;艾畅《诗义求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郭太成;试论《管子》农家思想的文学表述[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珍维;试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功过[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4期
2 刘福祥 ,赵矢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梁启超与日本[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1期
3 陈占标;;新发现的梁启超致犬养毅函[J];学术研究;1988年01期
4 林薇;;《黄绣球》的作者是谁?[J];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03期
5 万平;试论康梁思想性格差异及其影响[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6 韦宗友;梁启超与五四运动的爆发[J];云南社会科学;2000年S1期
7 雷芳,刘继刚;梁启超农业思想略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马亚丽;袁世凯为何不重用梁启超[J];文史博览;2005年19期
9 尹莹;;小议梁启超的“大民族”思想[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4期
10 张丽华;;梁启超与《中国之武士道》[J];云梦学刊;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艾平;;论梁启超文化人格的意义[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2 肖良武;;公德·开拓·进取——梁启超“新民”观的历史启示[A];戊戌维新运动与贵州——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9年
3 周俊利;;梁启超在护国运动中[A];2005:历史的辉煌——纪念昆明建城124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护国运动90周年[C];2005年
4 吉扬;;“戊戌后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派”国际学术研讨会简介[A];近代中国(第四辑)[C];1994年
5 耿云志;;孙中山与梁启超——中国现代化的选择[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6 陈绛;;蔡松坡将军的精神遗产[A];近代中国(第十三辑)[C];2003年
7 冯祖贻;;论护国运动中梁启超与陆荣廷的互动[A];陆荣廷与龙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胡其柱;;晚清“自由”语词的生成考略:1820~1900年代[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崔志海;;评三部梁启超思想研究专著[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10 杨永明;;梁启超与五卅运动[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凯;梁启超死因之谜[N];中国档案报;2004年
2 ;广东纪念梁启超诞辰130周年[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3 李祥鹤;“五州”期间梁启超致世界作家协会电[N];团结报;2000年
4 郭松民;日本人何以两次帮助梁启超逃难[N];协商新报;2005年
5 盖广生;梁启超纵论太平洋海权[N];中国海洋报;2011年
6 傅国涌;革命与保皇 梁启超进退两难[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杜奎昌;读梁启超《护国之役回顾谈》一文[N];云南政协报;2007年
8 董方奎;梁启超为中国在巴黎和会的胜利所作的努力[N];学习时报;2004年
9 姜维群;梁启超和他在天津的书斋饮冰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10 韩戍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晚清翻译中的思想分途[N];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流爱;“平生怀抱在新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明伟;近代日本国民主义与梁启超国民国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D];吉林大学;2009年
3 刘黎红;“调和论”与文化改造的理论和实践[D];南开大学;2003年
4 王淑琴;中国近代维新政治思潮的兴起[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丽娟;清末女性才德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智勇;《改造》杂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柯继铭;20世纪前十年思想史中的“民意识”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王雷;误读的共和:1916-1924年的北京国会[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路鹏程;晚清言论自由思想的肇始与演变(1833-1911)[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闻丽;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观念[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平秀;梁启超民族思想研究[D];宁夏大学;2003年
2 张跃安;政治与文学的双重无奈[D];湘潭大学;2005年
3 刘伟;《大中华》杂志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刘亮红;梁启超文化民族主义论[D];湘潭大学;2003年
5 李志松;梁启超的孔子研究述略[D];西北大学;2005年
6 夏柏秋;“越界”带来的“想象”[D];清华大学;2005年
7 梁俊涛;梁启超晚年讲学讲演活动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8 董俊;梁启超近代国家观形成的日本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吴岩;《清代学术概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10 方旭红;世纪之交梁启超构建民族新文化设想[D];安徽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588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8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