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编制及信效度评价
本文选题:精神卫生 切入点:统计学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编制评价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问卷,为研究相应人群的积极心理品质提供合适的工具。方法采用心理词汇学方法,通过开放式问卷和访谈收集初始问卷项目。然后选取成都、重庆两地小学生共1 500名为被试,请被试班主任根据问卷项目对其进行他人评估,采用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对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结果最终问卷共包含27个项目,由关系品质、活力品质、追求品质、约束品质和超越品质5个因素构成,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5因素模型拟合指标χ2/df,GFI,TLI,CFI,NFI,IFI,RMSEA分别为1.765,0.958,0.902,0.912,0.821,0.914,0.039,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216~0.371之间,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456~0.656之间,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问卷各维度与儿童行为问题呈负相关;无行为问题的儿童在各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有行为问题的儿童,表明问卷区分效度良好;问卷的Cronbachα系数为0.712,重测信度为0.825,说明问卷信度良好。结论编制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他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评估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工具。
[Abstract]:Objective to develop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questionnaire of pupils, provide a suitable tool for the study of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the corresponding population. Methods the psychological lexicology method, through the open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to collect the initial questionnaire. Then we selected the Chengdu project, Chongqing a total of 1500 students as subjects, please try to carry on the questionnaire according to the teacher others evaluation, analysis using exploratory and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related validity. The final questionnaire results included a total of 27 projects, the relationship quality, activity quality, the pursuit of quality, quality and quality beyond constraints constitute 5 factor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revealed 5 factor model fit index was 2/df GFI, TLI, CFI, NFI, IFI, RMSEA and 1.765,0.958,0.902,0.912,0.821,0.914,0.039 respectively,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ach dimension in 0.216 ~ 0.371 between each dimension and the total sc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mber in 0.456 to 0.656, show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he structure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various dimensions of the questionnaire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no behavioral problems in children of different dimen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children with behavior problems, showed that the questionnaire validity is good; the Cronbach coefficient of the questionnaire was 0.712, the test-retest reliability was 0.825. Description questionnaire reliability is good. Objective to establish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has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can be used to assess positive psychological qualiti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作者单位】: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0-GJ-0503)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苏文宁;马彩霞;许华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1期
2 陈跃男;;关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年22期
3 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5 沈国方;“心理品质”之我见[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6 官群;孟万金;John Keller;;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制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王建中;;大学生人格特征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实证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白秀丽;陈爱梅;孙凌晨;;新时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姬兴涛;;本土化的积极心理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整合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8期
5 乔克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视域下的体育健心教育[J];巢湖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江秋玮;闻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高校贫困生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1年12期
7 杨艺馨;雷浩;冯淑丹;;积极心理团辅对改善大学新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苏文宁;马彩霞;许华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01期
9 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创新的抓手[J];中国德育;2010年10期
10 张倩;;一门教授幸福的学科——哈佛“积极心理学”课程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围;积极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宏;论现代心理学研究方法[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强;基于现代教育评价理念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田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周利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积极心理学理念与方法的借鉴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李开叶;论社会心态建设[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5 刘超;体育院校术科教师创新心理品质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6 郑兰;积极心理学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金花;积极心理团体辅导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廖雅琴;军人心理素质结构及其特点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9 揭水平;小学优秀班主任素质结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蒋剑玫;非功利: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价值取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祥专;;对大学生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9年06期
2 任俊,叶浩生;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张高产;;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5 郭文武;;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5年17期
6 任俊;;西方积极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7 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年02期
8 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年03期
9 张冲;孟万金;;国内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06年03期
10 余晓灵;孙燕;王新波;;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内容的序列化研究——以北京市第十九中学学生问卷调查为例[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波;;近10年中国大学新生SCL-90调查结果元分析及其常模确定[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1期
2 甘雄;;初中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10期
3 程玉兰,田本淳,吕书红,钱玲,张巍,张继彬,王作振;中国城市初中生自杀倾向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4 鲁可荣;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和人际交往障碍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6期
5 柳海;李秀;;大学生心理咨询中的价值干预[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4期
6 赵武;程莹;;体育社团与非体育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6期
7 周炎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06期
8 尚云;;白族大学生565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4期
9 申运动;李彦勋;张环;李华;;周口市小学生行为问题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7期
10 何梅;;积极心理干预对大学生逆商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梦霞;董朝辉;谭水桃;;中学生心理复原力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罗晓燕;周福轩;;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教育成功的前题[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3 孙玉香;杜艳丽;;沙河口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邢淑兰;;改变评价方法,消除学生自卑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何元庆;;1196名大学生应对风格的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费玉娥;唐建良;李婷;王莲娥;;不同阶段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比较分析[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杨健身;徐美英;黄一民;张锡坤;吴君壁;宋秀兰;;儿童精神卫生偏异的发生率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防治的初步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8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9 罗晓燕;周福轩;;开设心理教育课程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10 孙芳;张新蕾;;初一某班女生青春期教育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玉洁 实习记者 王涛;卫生部:“网瘾”概念不能以偏概全[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晓蓓;学生喜欢“滕头村”[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刘微;信息社会:我们应该怎样学习[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鲍东明;主体教育,统领中国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陕西省子洲县二中 张亚莉;“问题学生”需要全社会的关心[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吴竺;必须加大教育工作的四个含量[N];江西日报;2000年
7 蒋明安;观察—记忆—想象[N];美术报;2002年
8 朱永新(教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呼唤走进孩子心灵的德育[N];人民政协报;2001年
9 李泽瑾 高凯凌;敲开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之门[N];山西经济日报;2000年
10 ;管窥外国基础教育变革[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黄黎明;知识教学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李艺敏;我为什么不如他[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杨贵仁;学生体质健康泛教育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维宁;理科教师学业评价观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杨馥毓;教育的效率测度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深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全新;论影响学生创造力的核心要素及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杨喜凤;论课堂教学中的真实智力活动[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滕玉英;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学习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勇;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岳丽娜;Web2.0代表性软件支持下的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6 齐慧甫;占有与存在[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黄育芳;清末广雅书院变迁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建民;苏联合作教育学与美国合作学习理论合作理念的比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9 贺晓立;建构主义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竹青;教育叙事对教师自我概念发展影响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16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16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