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试论教师课程创生的“能量系统”的建构及操作策略

发布时间:2018-03-19 09:42

  本文选题:教师课程创生 切入点:能量系统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2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当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诉求,教师的课程创生需从"自为"走向"自觉"。从自为走向自觉除了需要建立和健全课程创生的外部支持系统外,更需要教师自主地合理建构并逐步完善课程创生的内部"能量系统"。具体而言,教师课程创生"能量系统"的初步框架至少包括三个维度、六个要素:一是基础维度,囊括"完备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二是观念维度,内含"崭新的课程观念"和"觉醒的课程意识";三是能力维度,涵盖对课程的"批判与反思能力"和对课程的"重组与生成能力"。
[Abstract]:Based on the demands of contemporary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ers' curriculum creation needs to change from "self-serving" to "self-conscious". Beside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external support system for curriculum creation. It is also necessary for teachers to construct and gradually perfect the internal "energy system" of curriculum creation. Specifically, the initial framework of the "energy system" of teacher curriculum creation includes at least three dimensions, six elements: one is the basic dimension, and the other is the basic one. It includes "complete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goo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second, concept dimension, including "brand-new curriculum concept" and "awakened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third, ability dimension, It covers the ability to criticize and reflect o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ability to reorganize and generate the curriculum.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师专业发展背景下课程创生机制的建构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A880098) 浙江省2012年度教师教育科研项目《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创生机制及创生案例的研究》(项目批准号:2012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沈建民;;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现状调查及归因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10年04期

3 沈建民;;地方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归因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2年07期

4 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价值诉求[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5 沈建民;;试论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其培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6 邓友超,李小红;确证教师教学主体性的三种路径[J];人民教育;2003年21期

7 余娟;郭元祥;;教师的课程创生:意蕴与条件[J];教育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8 沈建民;;走向“自觉”的课程创生——教师课程创生素质的提升与学校课程文化氛围的创设[J];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2期

9 衷克定,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其对教师培养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199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翟莉;;论公共教育学案例教学对职前教师专业化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 李丽;陈永杰;陈维;;实践性知识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张爱群;试论师范生知识结构的建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金本能;强晓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吴延枝;;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改进思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王琳;;高校教师评价与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8 陈秀玲,王涛;要素主义教育观及其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王江涛;;职业学校教师知识分享及其分享方式探讨[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10 姜辉;;英语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主体地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高宏钰;;在高校—幼儿园伙伴合作中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卞祖武;赖肖冰;邱伟华;;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小学科学教师——江西省小学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刘赣洪;危文斌;;教育叙事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吴晓波;;以发展为核心: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培养的价值取向[A];2007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5 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6 李臻;;后现代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后的感思(一)[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风云;英语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能建;福建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吕红日;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邓睿;我国中学教师职业成就感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丽梅;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余娟;从语言学习到文化理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芬;农村学校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明颖;美国教师职前教育阶段的教育实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林曼红;教师的课堂情境知识及其建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贺忠红;高校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唐宜宝;中学地理的教学反思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红敏;南京晓庄学院顶岗实习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哈琴;双语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刚;教育实习网络支持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2 陈佑清;;“师本课程”简论[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7年01期

3 易凌云;论教师个人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4 H·A·吉鲁,谭晓玉 ,郑金洲;后结构主义者的论争及其对于教育学的几种影响:转向理论[特约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年01期

5 F·迈克尔·康内利,D·琼·柯兰迪宁,何敏芳,王建军;专业知识场景中的教师个人实践知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年02期

6 科恩,罗登布什,保尔,彭胜来;资源、教学与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7 张楚廷;;大学里,什么是一堂好课[J];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8 葛洪峻;邱少云身上的弹药为何不爆炸[J];湖南教育;2003年09期

9 李茂森;;课堂教学中教师课程意识觉醒的价值诉求[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吴刚平;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1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帅;;浅析高校网球高水平运动员专项有氧能力及其训练方法[J];体育师友;2009年03期

2 黄霆;张剑峰;;网球运动中针对能量系统的专门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3 戴永冠;许斌;何春华;;浅析篮球运动的专项有氧能力及其训练方法[J];中国科技信息;2005年21期

4 史蒂夫·加夫尼;钟炼;;400米跑重要的基本因素[J];山东体育科技;1992年02期

5 陈俊民;;能量供应与训练手段的选择[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3期

6 何f X;;这些汽车不喝油[J];中等职业教育;2008年19期

7 王学锋;田玫;;短跑运动训练能量系的分类评定[J];山东体育科技;1988年01期

8 冯志华;;能量连续统一体在田径项目上的运用[J];体育科技;1990年02期

9 蒋桐森;游泳训练中的技术练习[J];体育与科学;1988年05期

10 虞重干;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供能特点及安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捷;靳松;;建筑能量系统对都市“热岛”形成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2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2年

2 严宗达;崔玉红;;工程结构能量系统中地震损耗能量的分形混沌特征及其应用[A];中国地震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6年

3 殷伯明;;广义能量系统和GM(1、1)三审制数学模型——试论三审制的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A];“新学科与编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9年

4 陈步宁;;石化系统的扩产节能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5 朱晔;;云南电网供电电量数据交换分析研究[A];2008年云南电力技术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陆立新;;试论土地能量平衡[A];中国土地学会第二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选编[C];1985年

7 望作信;;船员违章本质探因与有效预控[A];2009第三届内河海事论坛专刊[C];2009年

8 姜慧;崔国民;李瑜;;能量系统优化中的超结构建模[A];中国化工学会2008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暨北京化工研究院建院5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船舶营运系统[A];安全理论与实践[C];2006年

10 王继存;;地震活动的周期性[A];中国地震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宋鹏 通讯员 殷亚红;克石化能量系统优化项目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9年

2 记者 张一峰 刘振勇;中国石油“炼油厂能量系统优化示范工程”课题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3 张一峰 记者 赵晓强;锦石化能量系统优化项目紧锣密鼓[N];锦州日报;2009年

4 记者 郁红;优化能量系统实现节油增效[N];中国化工报;2001年

5 王巧然;炼化能量系统优化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石油报;2008年

6 记者 张一峰;炼油厂能量系统优化工程首个项目实施[N];中国石油报;2009年

7 记者 张蕊;我市六个节能项目通过国家评审[N];焦作日报;2009年

8 李杰;过程工业能量系统综合优化技术应用石化工程[N];科技日报;2007年

9 记者 张一峰 刘振勇;能量系统优化项目进入实施阶段[N];中国石油报;2009年

10 记者 张一峰;锦州石化优化方案年可增效4800万元[N];中国石油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二树;分布式能量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4年

2 贾光政;高压气动减压理论及其在气动汽车上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刘文毅;压缩空气蓄能(CAES)电站热力性能仿真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4 和彬彬;以微型燃气轮机为核心的先进能量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李玉刚;多烘缸造纸机干燥部能量系统分析建模与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超;复杂能量系统的热经济学分析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程伟良;复杂能源系统及设备的节能技术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8 李世武;管网系统热经济决策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9 章建栋;炼油企业瓦斯系统优化调度研究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9年

10 靳遵龙;换热网络多级综合策略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磊宏;能量系统优化研究及基于钢管生产应用[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付颖;石油化工厂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应用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3 袁永惠;油气集输能量系统的热力学评价与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刘苗苗;基于MAS的家居能量系统的Agent实现及其智能管理[D];重庆大学;2007年

5 宣吉;石化企业能耗优化及与物流集成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刘曼;电厂流动不可逆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7 李雪峰;稠油集输系统的热力学分析[D];大庆石油学院;2007年

8 缪雷;50型轮式装载机发动机能量平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9 王建华;网络热力学理论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8年

10 马茹;油气集输系统用能分析评价[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3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33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d8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