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以建构人的意义世界为旨归
本文选题:人性 切入点:意义世界 出处:《教育学报》2013年04期
【摘要】:与人性的契合,是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人类不懈追求的教育理想。人性是"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而"意义世界"则是基于人"超越性"维度的"合真""合善""合美"的精神世界,彰显了人之于动物的独特性。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安身立命之本在于"使人作为人成为人",它以"真"为基础,以"善"为宗旨,以"美"为鹄的,是受教育者建构自我意义世界的必然途径和可能方式。在"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社会中,教育的意义探寻功能被遮蔽了。为使人摆脱工具性的存在状态,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应在教育实践中消解"物化思维",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而通过对受教育者适应性的尊重与超越性的激发,不断完善教育对人的建构作用。
[Abstract]:The harmony with human nature is the proper meaning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ideal that mankind pursues unremittingly.Human nature is the unity of "adaptability" and "transcendence", while "meaning world" is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armony, goodness and beauty" based on the dimension of "transcendence", which shows the uniqueness of human being to animals.As a social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human beings",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lies in "making people become human beings", which is based on "truth", "good" as its purpose, and "beauty" as its aim.It is the inevitable way and possible way for the educatee to construct the world of self-meaning.In a society based on "dependence on man" and "dependence on things", the function of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education is obscured.In order to get rid of the instrumental state of existence and realize the free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the educatee, we should eliminate the materialized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idea of "people-oriented"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Through respect for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educatee and the stimulation of transcendence, we can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al function of education.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农村新教育理论的探索性研究”(项目编号:13JJD880003)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冉铁星;应试教育:教育本质的异化[J];中国教育学刊;199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浩斌;;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实践正义观及其理论构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王海斌;;论马克思实践观的主体向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邵艳军;;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内在联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4 袁家群;论人的最高本质及其同劳动、社会的关系——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人的本质学说”的新探索[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汤文曙;陈明秀;;社会历史中的自然观——兼谈卢卡奇的“自然是一个社会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汤文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哲学及其基本范畴[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周琦;;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剖析及其当代意义[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9 陶富源;关于价值、人的价值的几个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10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陆心宇;;我在这里——近代经济学和哲学文本空间中的自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陶达;;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理论视阈下“幸福指数”体系的构建[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饶洪生;;遵义会议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6 王熙恩;;科学批评主体观的缺失与重建[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杨佳倩;;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思想进程[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梁爱民;;论美与“人的本质对象化”——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命题的理解[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陶伯华;;智慧思维学精要——《思维科学概论》第十篇[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任雪萍;企业管理价值生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海滨;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占民;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警月;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比较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于丹;新时期高校德育管理人本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顾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理论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谢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源及其突破性贡献[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岩;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超;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孝四;;人性、市场经济与科学发展观[J];前沿;2011年16期
2 包玉琴;;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高校德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忻航;;浅议新时期“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谈新时期教育观念创新[J];管理科学文摘;2008年03期
4 姜宏波;;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和谐发展——新形势下高校教育目的浅谈[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邵广侠;王玉华;;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追求[J];教育探索;2005年12期
6 王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现代性意义[J];昌吉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丘桂凯;;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学生全面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9期
8 韦颖;;以人为本:构建新型的农村教育目的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甘薇;;从《春风化雨》浅论好教师的素养[J];成功(教育);2007年09期
10 董建书;李一鸣;;“价值人”假设与高校德育理念的重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亚生;;人性论新探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2 陈清洲;;以人为本与成人高等教育创新[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许友顺;;以人为本 成就师生 打造品牌——现代学校管理的思考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翁晓琴;;构建以人为本服务模式的探讨[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覃爱珍;;在新形势下实施以人为本的护理管理[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6 黎康;;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的构建[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尹洪太;赵志红;;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管理[A];矿山建设工程技术新进展——2008全国矿山建设学术会议文集(下)[C];2008年
8 徐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生活化[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林霞;;浅谈图书馆人文关怀[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孙俊祥;;刍议基层图书馆在发展与服务中的“人本管理”[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武汉[N];长江日报;2005年
2 辽宁人口信息中心研究员 曹景椿;以人为本[N];中国人口报;2002年
3 记者 徐英梅 张淑瑜;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N];甘南日报(汉文版);2005年
4 市委副秘书长、市委研究室主任 李家龙;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N];淮南日报;2005年
5 程伟礼;“以人为本”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N];解放日报;2004年
6 张道航;城市建设要以人为本[N];经济日报;2005年
7 何平 李彦彬;德龙钢铁以人为本谋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8 安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黄立新;怎样在职校中落实“以人为本”[N];安康日报;2006年
9 李步云;为什么不应该反对“以人为本”这个提法[N];北京日报;2007年
10 安有太 文其祥;屯南煤业以人为本铸牢安全网[N];兵团日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士青;以人为本与法治政府建设[D];武汉大学;2005年
2 逯改;生命权及其保障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皮庆侯;孙中山民生主义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宗泽;论以人为本的人才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玉红;论梁实秋人文主义人生艺术追求与实践[D];兰州大学;2006年
6 关立新;《韩非子》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乔东;管理思想哲学基础反思[D];清华大学;2005年
9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丽君;马斯洛人性理论初探[D];内蒙古大学;2005年
2 范宏轩;论人的生存意义及当代建构[D];新疆大学;2008年
3 王志萍;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定位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王凌凌;教育政策的人文性价值取向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忠华;论以人为本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建构[D];吉林大学;2006年
6 贾兴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刘圣福;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祥鸿;以人为本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兴旺;当前中学地理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庆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影响[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25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25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