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中国学者对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的误读

发布时间:2018-05-06 19:20

  本文选题:教学论 + 课程论 ; 参考:《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02期


【摘要】:由于对源自于德国的"教学论"范式和源自于美国的"课程论"范式的认识不够清晰,造成了目前国内存在着"大教学论""、大课程论""、并列论"和"整合论"等四种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观点。它们的根本错误就在于没有认清楚教学论和课程论是分别属于两种不同文化和语言脉络的教育范式。所以,走出教学论与课程论关系误读的出路就在于首先认清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然后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吸收和借鉴。
[Abstract]:Due to the lack of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pedagogical" paradigm from Germany and the "curriculum" paradigm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t present, there are four view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theory and curriculum theory in China, such as "big teaching theory", "big curriculum theory", "juxtaposition theory" and "integration theory". Their fundamental mistake lies in the failure to recognize that teaching theory and curriculum theory are educational paradigms belonging to two different cultural and linguistic contexts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way out of misrea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theory and curriculum theory lies in first recogniz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then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needs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absorb and draw lessons from them.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金志远;;论教学论的学科认同危机及其根源[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与学生主体性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余华银;宋马林;;互动式教学:培养统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段兆兵;;双向适应:渐进式课程改革的可行性路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肖迎春;;试析隐蔽课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7 卓江华;;如何创造优秀的课堂教学过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8 李丹;;文本细读在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9 贺佩蓉;;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综述[J];安康师专学报;2005年06期

10 朱福胜;王郢;;积极开发地方课程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储琼;;利用海洋水族馆科普资源开发科技教育课程的探索[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5 刘大鹏;赵艳;;案例教学在城市规划原理教学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单娜娜;魏焕萍;徐忠伟;刘磊;张旭;张玲;田颖川;;高素质适用型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A];第二届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9 施冰芸;;科技翻译课程范式构建——现代与后现代的融合与超越[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张菀心;;对我国“双语教学热”低龄化现象的冷思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陶学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翠冉;黑龙江省普通高中选修Ⅰ课程实施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迪;试论情境型试卷——高考语文试卷的实用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艳龙;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进;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足球专项课培养方案改革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张珍;高中语文阅读评价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施俊天;高师本科景观设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整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9 鲍伟;我校“课内外一体化”篮球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张洁静;流行歌曲:一种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定仁;纪德奎;;生活世界视野下的教学论研究范式的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2 胡定荣;21世纪中国教学论发展的问题与走向[J];教育研究;2002年03期

3 张广君;张建鲲;;教学论:走进生活与超越现实[J];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4 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5期

5 黄伟;;膨胀与萎缩: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悖论——呼唤面向实践的教学论学科的重建[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17期

6 杨龙立;潘丽珠;;“教学”的语言分析——兼述教学论和课程论之争论[J];教育学报;2006年01期

7 黄伟;;建构面向实践的本土化的教学论——从课程与教学关系谈起[J];教育学报;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玲;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之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S2期

2 吴忠良;曾雅茹;;从教学论到课程论:主体性教育研究主导范式的转向[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邓宗怡;匡芳涛;;泰勒原理和凯洛夫教学论的比较——兼论课程论和教学论之间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丁邦平;;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5 令狐艳丽;;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7期

6 郝志军,高兰绪;论课程论的学科地位及其与教学论的关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7 王光明;也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8 陈侠;课程论的学科位置和它同教学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1987年03期

9 ;试析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J];教育研究;1996年04期

10 杨小微;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兼论教学论与课程论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学溥;;对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几点认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李向阳;;陶行知论教学与现行教学论[A];太原市陶行知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88年

3 刘传德;;夸美纽斯及其《母育学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高天明;;试析夸美纽斯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熊红;;外国学校管理史话(八)——夸美纽斯的学校管理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6 方晓东;;二十世纪前期欧美活动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论的挑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覃兵;;二十年来我国教学原则地位研究之综述——与教学论诸范畴关系的讨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陆志远;;夸美纽斯适应自然教育原则的历史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杨善发;;试论夸美纽斯的教育研究法——类比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程方平;;研究夸美纽斯 促进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华程 桓公;教学论研究应直面现实[N];中国教育报;2002年

2 李松林;课程与教学——多维度助力推进新课程改革[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课题组;2003年:教育研究的新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4年

4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檀传宝;教育学研究的蛋与鸡[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夸美纽斯:孤独的拓荒者[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蒋建华;中国教育研究需要中国气派[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阎兵;现代远程教育研究的新路径[N];光明日报;2008年

8 姚梅林;布鲁纳搅起美国教育改革浪涛[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唐江澎;提供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支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10 杨明全;全球视野中的基础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惠洁;德国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谭辉旭;实践课程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张惠芹;教学演讲学[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2年

4 褚洪启;教育观念的变革[D];北京师范大学;1994年

5 吴明海;继承与创新[D];北京师范大学;1999年

6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治平;面向个体的教科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志文;范式转变与理论构建[D];厦门大学;2006年

9 何善亮;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海深;中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陶晶晶;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交织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玲;我国课程论建构理路的“后课改”反思[D];渤海大学;2012年

4 刘彩梅;教学对真善美的追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德红;论教学论学派[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6 党亚丽;中学化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思路初探[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汪亚利;英国第六学级的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军生;传统教学论的伦理学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刘雪梅;课程的哲学基础研究之反思与改进[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10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53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53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8e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