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生存方式
本文选题:教育技术工作者 + 职责与任务 ; 参考:《现代教育技术》2013年02期
【摘要】:教育技术学科从诞生到今天,教育技术工作者也从主要关注"先进媒体的教育应用"转变为从多元的视角审视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工作者推动了学科的发展,反过来,学科的进步也为他们提供了施展的空间,但同时,由于学科的不成熟,他们仍会面临一些比较尴尬的局面,在迈向发达学科的关键期,教育技术工作者承担了新的职责和历史使命,他们正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通过对人的关怀、对实践的关怀、对创新的关怀,推动着教育技术学科的进步,创造着教育技术独特的存在方式和固有的教育价值。
[Abstract]:From the birth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toda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have also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the educational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media" to examin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from a pluralistic perspective, which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On the other hand, the progress of the discipline also provides them with space to exert themselves. But at the same time, because of the immaturity of the discipline, they will still face some awkward situations, in the crucial period when they are moving towards a developed disciplin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orkers have taken on new responsibilities and historical missions. They are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by caring for people,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It creates a unique way of existence and inherent educational valu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哈尔滨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技术原理研究”(项目编号:DCA080140)阶段成果
【分类号】: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2 王运武;;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历史变迁——兼论新时期的历史使命[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05期
3 赵慧臣;;陶行知工具教育理论:本土特色的媒体应用方法[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2期
4 蔡建东;;陈友松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辉;以学科定位视角审视科学哲学的新走向[J];北方论丛;2004年03期
2 钱省三;孟薇;;产业经济研究的新学科——深产业生态学浅析[J];商业研究;2007年03期
3 李朝;万玲;;商务英语作为学科的属性及其范畴——兼谈商务英语与ESP的异同[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相子国;;快乐会计学概念框架研究[J];财会通讯;2009年03期
5 周亚杰;;基于交叉学科视角的海关学的管理学学科属性初探[J];时代教育;2012年11期
6 汪芳;朱以才;;基于交叉学科的地理学类城市规划教学思考——以社会实践调查和规划设计课程为例[J];城市规划;2010年07期
7 甄暾;;从主体间性的角度认识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8 郝兆杰;汪基德;;偏离与回归: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中的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9 方泽强;;高等教育学学科辨析——学科标准的视角[J];大学(学术版);2011年09期
10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刘献君;彭安臣;;高校跨学科科研组织的有效管理——多案例实证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华;大学科研合作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陈艾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科研生产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邹晓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邵燕楠;走向“情境”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谢彩霞;科学合作方式及其功能的科学计量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8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晓华;近三十年中国大陆史学主潮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董宏建;网络环境下教师跨学科协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飞;法务会计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定位与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大学;2010年
2 陈兰兰;美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研究组织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赵亮亮;法务会计框架结构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1年
4 谭敏;跨学科背景硕士研究生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静;高等教育中的跨学科研究及其对跨学科高等教育研究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权;大学学科核心能力及其培育机制[D];浙江大学;2003年
7 瞿开早;论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婵;高等学校跨学科组织的系统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丽刚;中国高校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10 肖彬;中国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的发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敬;蔡建东;;追寻历史 走近先驱——解读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专家舒新城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9期
2 裴娣娜;基于原创的超越:我国教学研究方法论的现代构建[J];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3 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年07期
4 孙崇文;;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职业教育观[J];教育与职业;1991年11期
5 朱小蔓;;以陶为师 献身教育——在生活教育暨浙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讨会的讲话[J];中国农村教育;2006年Z1期
6 易小明;;人的工具价值及其目的化处理[J];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7 胡继渊;;让教育走向生命世界——杜威与陶行知生命化教育观的比较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年09期
8 王运武;陈琳;;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8期
9 朱敬;蔡建东;;自动化教育:中美早期对教育技术的历史演绎[J];现代教育技术;2009年10期
10 黄荣怀;沙景荣;;关于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庆典;教育管理理论的创新与实践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2 何秀娟;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空间思维创新能力[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徐金城;坚持教育创新,实现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4 王勤;掌握创新理论 推进教育创新[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5 高兆宏;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6 吕宏伟;“导学助探,自主解决”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J];石油教育;2002年04期
7 刘红斌;创新·实践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J];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史永安,裴学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成长与成才——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10期
9 王锡君;;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甘肃教育;2010年15期
10 王岩峰;;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孙爱东;;浅析安全管理积分制考核的创新与实践[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斌;朱建农;;会计多媒体教学与教改创新的思考[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4 曲铁华;马艳芬;;论丁文江的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郗春媛;;奥巴马政府“创新教育(Educate to Innovate)”行动及其最新进展[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张水胜;;发现法及其应用[A];齐齐哈尔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云;;让人文精神在素质教育中闪光[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8 胡松妹;;自主探究式心理健康教学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9 李光伯;;简论我国现代复式教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瞿明智;“一材多练”巧创新[N];重庆日报;2001年
2 邱学华;在尝试中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华北油田采一中学 郭庆玲;创新:从课堂教学抓起[N];中国教育报;2000年
4 董磊;教育理念的创新[N];社会科学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鲍东明;观念虽新 更需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诸暨中学校长 潘国权;德育教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实践[N];浙江日报;2000年
7 朱兴国(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及培养[N];中国教育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贺春兰;教育,创新与创新之外[N];人民政协报;2002年
9 ;今年教育干些啥?发展 创新[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张香爱;“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贾宏燕;陈鹤琴教育思想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颖夫;晏阳初“平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丁林兴;“营造书香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青;学校管理企业化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兆雄;网络高等教育学习支助服务的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恒川;陶行知生活德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崔慧广;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财政体制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鲁杨;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陈黎佳;公立学校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文艳;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突破与创新[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郝丽;初中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武恒光;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融资制度的经验与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10 郝中超;对教育技术学在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价值的分析与评价[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96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96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