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考试发挥出人才培养的正能量
本文选题:人才培养 + 考试改革 ; 参考:《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11期
【摘要】:正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大学毕业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然而,与教师们偏爱用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优秀程度不同,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已经从关注学历,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方向转变。许多用人单位只是将学校考试成绩作为毕业生学习能力的参考,除了专业能力外,他们更关注毕业生的责任心与道德修养、团队合作精神、交流与写作等能力和职业素养,更看重他们的再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而改革绕不过去的一个门槛是课程考试问题。
[Abstract]:It is the core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to cultivate more high-quality college graduates for the society. However, different from teachers' preference to evaluate students' excellence by examination scores, the social evaluation of talents has changed from focusing on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to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ability and quality. Many employers only use school test scores as a reference for graduates' learning ability. In addition to their professional abilities, the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raduat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moral accomplishment, teamwork spirit, communication and writing skills,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ir ability to learn again and their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Therefore, how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bility and quality while imparting knowledge is a key point of the curren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作者单位】: 德州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基于课程地图的高校课程体系编制框架研究与案例分析”(项目批准号13YJA88001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4.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熊耕;;透视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结果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许德仰;关于欧美国家本科生学习结果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卓颉;杨益新;孙超;苟艳妮;郭西京;;“声纳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及对水声人才培养的支撑[A];中国声学学会水声学分会2013年全国水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松;小学四年级英语教学中课例研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白晓旭;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影响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欧阳光华;一体与多元——欧盟教育政策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2 毕家驹;;高校专业培养计划设计[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孔国庆;大学生成才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和结构模式论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1期
5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2期
6 吴爱华;欧洲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二十年[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2期
7 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与统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组;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5年03期
8 李东;教育可以创造“国家财富”——《教育与国家财富:思考生存》述评[J];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9 景丽芳,刘春;合并升本院校实行矩阵管理的构想[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谢鸿飞,薛涛;论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转型[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董海燕;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与保障体系的国际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2 唐轶;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立群,周春丽;试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J];教育探索;2000年10期
2 蒋太善,孟建新,刘洪波;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S1期
3 佟景才;大学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4期
4 冯惠敏,李清泉;大学普通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5期
5 马殿平,施宙,郭如书;创新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07期
6 周营军;高校应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侯华玲;高校创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09期
8 马万民;对高校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9 肖继新,李茹,吴柏玲;高校人才培养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J];经济论坛;2003年19期
10 李湘健,徐少亚,顾德雯;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远国;;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心建;;关于“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讨[A];中国农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四届一次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邓开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8年优秀论文集[C];2008年
4 华小梅;丁坚勇;康俊明;;高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5 饶凌平;丁坚勇;胡钋;华小梅;;校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6 ;第一节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A];“高教强省”探索与实践——高教科研2008[C];2009年
7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裘松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A];改革·创新·发展——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4年
9 ;抓好人才培养 努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A];全国纺织教育学会纺织教育交流会议文集[C];2004年
10 ;宁波大学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闽江学院院长 杨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N];福建日报;2008年
2 厦门大学校长 朱崇实;自觉担当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沈朝晖;“百校千企”签订31项人才培养协议[N];宁波日报;2011年
4 记者 汪俞佳;文化产业要发展人才战略须先行[N];人民政协报;2011年
5 郝静;天津河北:“十佳”模范引领人才培养[N];检察日报;2012年
6 通讯员 洪玉管;人才培养也有质量认证[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通化师范学院副院长 教授 刘惠洲;三个确立三个发挥 构建实践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2年
8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胡和平;充分发挥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教育报;2012年
9 西南科技大学 董发勤;跨文化联合校园的人才培养[N];光明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崔楠;西北地区涉农高校人才培养迫在眉睫[N];内蒙古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炜;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成中梅;学习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邓岳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的对接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杨同毅;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肖鹏燕;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非均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黄水林;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高校人才培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9 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比较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张彤;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可持续发展[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玉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俊强;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郑燕;高职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韩文英;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5 范秀娟;我国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李婧;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模式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7 李顺;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8 庞颖;大学文化与创新人才培养[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艳;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方向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37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37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