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认同与重构——论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
本文选题:交往 + 认同 ; 参考:《江苏高教》2013年03期
【摘要】:作为特殊的文化群体,求学于内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经历着文化心理适应的持续困境,文化"边缘人"一词生动地描绘出他们当下所处的心理境遇,亦然成为这个与众不同群体的文化符号。就此而言,文化融入的阵痛与困境均缘起于适应不良,然而,文化心理适应也同样是破解困境的重要价值取向与最终诉求。所以,理应对内地民族大学生文化心理适应的现状、规律与发展方向做深入探讨,发掘其理论与现实突破的最大可能性,从而明晰适应的前提是文化交往,本质是心理认同,实现途径是文化理解与文化实践,唯有如此,内地民族大学生才能顺利完成文化双重身份的重构,最终走出文化心理适应的持续困境。
[Abstract]:As a special cultural group,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mainland are experiencing a persistent dilemma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The word "marginal people" vividly describes the psychological situation in which they are now living. Also become the cultural symbol of this distinctive group. However,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value orientation and final demand to solve the dilemma. Therefore, we should make an in-depth study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law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of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interior, and explore the greatest possibility of breakthrough in its theory and reality, so as to make clear that the premise of adaptation is 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the essence is psychological identity. The way of realization i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and cultural practice. Only in this way can the mainland ethnic college students successfully complete the re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dual identity and finally get out of the continuing dilemma of cultural psychological adaptation.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
【基金】: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2年青年项目课题“内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适应研究”(课题编号12Q12) 教育部2010年“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构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课题编号10JDJNJD061)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乐黛云;[N];文艺报;2001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钰铧;张艳艳;曾金明;;文理兼收专业《电路基础》的分层教学[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2 方明;试论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对立与统一[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曹召伦,李晓明;医学心理学的新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吴青松;;失地农民发展社会网络的困境——以南京市郊社区“仙居雅苑”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5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6 朱菊香;方维保;;自传式思维的文学表现——论20世纪安徽女作家的创作[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方国武;;世俗化的批判性叙事——晚清谴责小说的政治叙事形态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袁苑;周兴国;;高校部分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及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9 梁国强;;作为对生活世界适应的艺术——从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看艺术活动的本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鼹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华;;后现代主义文化视角——风险社会与风险文化理论综述[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丹丹;;女性集体行动与社会空间塑造——以耽美现象及粉丝组织为例[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孟维娜;王毅杰;;困境中的挣扎[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林晓珊;;性别表演与性别认同:城市职业女性香烟消费的情境与实践[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干成俊;;世界历史与全球化:人的实践活动的空间拓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陶庆;;旋转的“认同环”:“福街商会”的象征与仪式[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卫星;;现代性的一种叙事——关于韩国影片《薄荷糖》、《绿洲》和《打回头的情书》的分析[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9 鲁曼俐;;高校外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10 张秋瑰;;博客力量与中国现状——从中美博客热点差异看中国博客的现实发展[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7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8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9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经q
本文编号:1961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61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