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儿童网络行为与孤独感的关系——人格的调节效应

发布时间:2018-07-28 13:27
【摘要】:对637名3-6年级小学生施测网络行为调查问卷、伊利诺斯孤独问卷、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和家庭富足量表,以探讨网络行为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及人格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儿童从事信息获取和休闲娱乐类网络活动较多,参与社会交往类网络活动较少。2)网上信息获取活动显著预测儿童孤独感的降低。3)在网上社会交往及休闲娱乐活动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中,人格特征起到了调节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work behavior and loneliness of children and the regul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637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in grades 3-6 were investigated with Internet behavior questionnaire, Illinois Lonely questionnaire, Eysenck Children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and Family abundance sca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hildren were more engaged in information access and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network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in social networking activities was less. 2) online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a decrease in children's loneliness. 3)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played a regulatory role in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social interaction and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activities on children's lonelines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SH024)的资助
【分类号】:B84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千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2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3 张雪琴;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8期

4 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5 刘芳;刘世瑞;;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6 薛桂英;赵小云;;论中国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7 谷长芬;王雁;曹雁;;父母教养方式与小学学业不良儿童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09年02期

8 秦楚;;儿童孤独感与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赵淑娟;王卫平;;当代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安华平;李辉;魏红权;;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可佳;邹泓;余益兵;;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际关系能力、人格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邓莎莎;王小运;;网络活动与大学生抑郁心理及孤独感的相关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柯锐;邹泓;;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赵阿勐;刘宣文;;大学新生的移动电话使用对入学后孤独感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孙晓军;周宗奎;;中美儿童同伴交往与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马利艳;雷雳;;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张晓培;孔祥海;石文典;;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张嘉玮;崔光成;张冬冬;;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因素及其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明贤;走出孤独的困境[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黄永明;孤独的代价[N];南方周末;2011年

3 高桂英;矫正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N];甘肃日报;2004年

4 ;如何消除孤独感[N];甘肃经济日报;2000年

5 清源;如何消除孤独感[N];民族医药报;2002年

6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博士 王俊秀;都市人为何难逃孤独感[N];北京科技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李振辉 通讯员 宁习源;“空巢老人”如何摆脱孤独感[N];广东科技报;2008年

8 心犁;儿童心理发展有六个阶段[N];中药报;2001年

9 记者 汤南;广州独生子女孤独感低于京杭[N];信息时报;2003年

10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理门诊硕士 黄秀琴;网络成瘾像赌博[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景晓路;航天模拟环境对小组心理的影响及干预[D];第四军医大学;2011年

3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陈娟;适应取向的时间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武忠刚;越南青少年人格特征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6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捷;城市低龄老年人的需要、社会支持和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金同;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罗春燕;壮族、汉族青少年友谊质量、孤独感与外化问题行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亚灵;西藏班中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502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502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