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道德成长
[Abstract]:Teaching activity is the carrier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moral relationship, and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real moral relationship construction is the process of teachers' moral growth. The mode of educational activities limits the way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among teachers, students and managers, which also restrict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realistic moral relationship. Because of its stable procedure or method,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activities cause negativ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and hinder the construction of positive teachers' realistic moral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ral growth of teachers,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from teacher-needs-centered teaching to student-needs-centered teaching, and from examination-orient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o mutual assistance and cooperation. Change from transaction-centric management to support-centric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教师团队组织与教师道德成长”(项目编号:10YJA880164)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永泽;从生活实践中探寻道德的本质[J];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刘志山;李卫英;;道德及其生活意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之我见[J];才智;2008年01期
4 熊玲君;论信用伦理的基本特征[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5 凌远宏;;生活德育在学校[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年03期
6 于树贵;;道德生活界说[J];道德与文明;2006年04期
7 林宪生;地理德育的反思与体系构建[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8 吴国斌,汪早容,邓义;论“三个代表”与人民主体性要求的充分反映[J];湖北社会科学;2002年03期
9 廖惠兰;;慎用私力救济维权——以非法维权为视角[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10期
10 郑湘萍;;和谐社会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社会正义感及其培育[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炎清;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天平;追寻完整的人[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双云;会计伦理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晓菲;开放环境下的选择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6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7 孟昭武;行政权力行为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张钦;休谟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彭柏林;道德需要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江旗;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论[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静;余华文学作品的伦理意蕴及当代道德价值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陆艳;普通高中学校大型主题活动教育价值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魏志茹;生命科技人员的道德行为选择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云;高校大学生道德惩罚及其价值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1年
5 陈恢梅;社会转型期武警战士忠诚观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开发研究[D];吉首大学;2011年
7 石梦瑶;基于童谣活动的小学生德育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顾师萁;青少年网络道德选择及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胡玉婷;课外活动的民族文化传承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10 贺妍;城市社区居民道德建设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唐永泽,杨志春;论道德的利他性与为我性的辩证统一[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琦;社会主义与道德建设的一致性[J];南平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2 于尔河;;论生态伦理及其内涵[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张晶晶;;禅宗伦理与安身立命[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欧燕;;论高校图书馆师生关系的特殊性[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陈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道德关系的类型及调节原则[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05期
6 范永胜;关于道德关系的特殊矛盾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2年05期
7 B·H·契尔那葛卓娃;;教师和学生的道德关系[J];湖南教育;1983年04期
8 任俊明;商品经济与道德关系研究述评[J];江淮论坛;1988年02期
9 张治库;现代虚拟道德关系的发展对道德构建的意义及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5期
10 伍百洲;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道德与幸福——与杨移贻、张祥云先生商榷[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碧兰;;社会物质关系的变化必然导致道德关系的变化[A];2003年“求实、创新、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广西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昌玖;;论市场经济的道德价值[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08)[C];2009年
3 潘叔明;;道德继承问题说略(论纲)[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李权兴;吴焕发;;李大钊伦理思想泛论[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5 蒲济平;;家庭道德建设与代际关系调适[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梁中天;贾国燕;周延龄;;医学伦理学研究对象浅析[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田文信;;道德:艺术之魂——兼谈毛泽东艺术与道德关系理论[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6年年会论文集[C];1996年
8 刘光裕;;编辑职业道德三题[A];论责任编辑的工作——中国编辑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选[C];2000年
9 尤文菁;;环境伦理教育+环保实践活动=社会责任意识[A];开拓科技育人之路——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教师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桂云;靳传红;;新形势下如何避免晚期肿瘤病人的护患纠纷——对晚期肿瘤患者应注意的护理伦理[A];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光;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N];中国环境报;2003年
2 张胜军;人与自然之间存在道德关系[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粟贵平;浅谈“生态伦理”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N];团结报;2005年
4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潘叔明;知荣当黄钟大吕 明耻抑瓦釜雷鸣[N];福建日报;2006年
5 林静;环境伦理学在中国[N];光明日报;2006年
6 马相武;文学不能脱离道德[N];文艺报;2006年
7 谭好哲;文艺应有自觉的道德担承[N];人民日报;2007年
8 庄穆;环境伦理: 一个全新的伦理课题庄穆[N];福建日报;2005年
9 王南林;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N];光明日报;2002年
10 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李霁;诚信与中国患医关系的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新民;柏拉图的惩罚理论[D];浙江大学;2007年
3 刘庆华;经济伦理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4 向玉乔;生态经济伦理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周;农村生态伦理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小锡;经济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万彬;法治环境下法律和道德关系的理性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张艳;对霍姆斯法律与道德分离理论的分析及批判[D];吉林大学;2006年
3 董竞;关于战争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5 韩跃广;“恶法非法”与“恶法亦法”的理论评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陈琰;道德冷漠的形成及其扭转途径[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高志东;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道德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曾毅;哈特法与道德关系思想探析[D];湖南大学;2009年
9 姜婷婷;自然灾难应对的伦理思考[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10 杨小华;现代科学的道德审视[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50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50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