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关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另一种文化风格
[Abstract]:"Subculture" is another kind of cultural discourse mode and context description compared with the mainstream cultur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life world of young people under the help of modernity. It not only affects the way of life of teenagers, but also affects the generation of virtue. In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scene of teenagers, the mono-dimensional bigotry of mainstream culture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healthy and good growth of teenagers' virtue. Respecting and giving a reasonable space for the existence of sub-culture as another style, and finding the appropriate tension for the harmony between mainstream culture and sub-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lete cultural pedigree of moral education for teenagers, It is an issue that should arouse our consideration and attention.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基金】: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未成年人亚道德文化研究”(07BZX074)成果
【分类号】:G41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袁祖社;;文化的伦理本质与现代德性生活的价值真理——公共生活中“诚”与“真”品质的回归[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2003年02期
3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4 张人杰;;学生道德社会化内容的应有之义:“共享”抑或“多元”[J];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5 陈会昌;经济转型和德育观“转型”──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与教育之三[J];河南教育;1998年05期
6 胡疆锋;;意识形态 媒体 商品——亚文化的收编方式[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强昌文;;政治协商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胡万年;;奥古斯丁自由意志概念的形而上维度——兼与康德自由意志的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王红;;消费文化时代的媒体伦理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方国武;;从“物”的形式到“人”的形式——康德形式美论的理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王建军;;康德自由理论的两个前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戴兆国;孟子与亚里士多德德性理论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王强;;道德哲学的三种悖论形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7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高春花;曹凤月;;中国家庭中儿童虐待的原因分析——以伦理学为视角[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田文利;;论国家伦理是警察伦理存在的正当性基础[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薛艳;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80后文化价值观趋向调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万波;科学发展的道德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9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彬;慈善意识:我国慈善事业的伦理困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杨豹;;当代西方德性伦理思想探讨[J];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07期
2 胡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国际教育与价值教育联合会[J];中国德育;2006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向东;;“90后”亚文化解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4期
2 张斐然;;学校廉洁文化构建对青少年廉洁教育的意义[J];文教资料;2008年27期
3 刘晓慧;;消除青年亚文化消极影响的对策性构建[J];科技与企业;2011年08期
4 陈芳;;浅谈青少年用语规范——也谈“灰色童谣”[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年11期
5 赵红;;关于青少年越轨行为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郝云峰;;浅谈都市亚文化——动漫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11期
7 胡波;;“德”之现在和未来[J];考试周刊;2010年27期
8 杨娟;;职校主流文化与学生亚文化冲突——以南京某中专学校为例[J];文教资料;2009年02期
9 夏国美;;禁毒教育亟待多元模式[J];检察风云;2006年12期
10 游庆超;;浅谈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春雷;梁福成;王雪艳;;青少年价值观问卷的编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R
本文编号:21669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66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