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课程研究应直面价值问题

发布时间:2018-10-04 18:12
【摘要】:课程是人造的复杂系统。人的价值观念决定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课程并没有一个先验的本质等待人们去找寻、去发现。恰恰相反,课程的存在先于课程的本质。课程研究应转换本体论的思维方式,直面儿童、经验、知识、文化、课程、教师等诸因素间的复杂关系,接受价值判断的不确定性,澄清价值判断的依据,表明自己持有的基本立场,让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良性互动、相互促进才是课程研究最紧迫的使命。
[Abstract]:The course is an artificial complex system. Human values determine what the curriculum is. There is no transcendental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waiting to be found and discovered. On the contrary, the existence of the curriculum precedes the nature of the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search should change the thinking mode of ontology, face up to the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among children, experience, knowledge, culture, curriculum, teacher and so on, accept the uncertainty of value judgment and clarify the basis of value judgment. It is the most urgent mission for curriculum research to show its own basic position, let curriculum theory and curriculum practice interact positively and promote each other.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2010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10JZD003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郝德永;关于课程本质内涵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7年08期

2 童庆炳;;反本质主义与当代文学理论建设[J];文艺争鸣;2009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仁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说”与尼采的“透视论”——兼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哲学的主题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陶清;;自然观:庄子与怀特海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3 曾文雄;;中西语言哲学“语用学转向”新解[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张新国;;作为中国当代启蒙范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刘金;康德哲学的“划界”思想及其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钱广华;现代经验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7 李明和,盖世梅;诉讼证据概念的语义学浅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8 贾海菊;理性与理想之间——冯友兰哲学精神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吴娜;;浅析古代、近代、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与联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10 杨蕾;;构建、消解、解蔽——现代西方哲学对传统美学的诘难[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2 孙中原;;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唐嘉荣;;左脑型教育导致道德危机[A];云南省思维科学学会、云南省逻辑学会2007年联合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7年

4 刘邦凡;郭春丽;;论维特根斯坦的“可说”与“不可说”[A];2007年现代逻辑与逻辑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吴童立;莱布尼茨论统一性:观念、实体、现象[D];南开大学;2010年

4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莉敏;俄语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闫薇;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命题: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构”、“辩护”和“修正”[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聂大海;语言指称的同一性与必然性[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毕兰凤;大学生自我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剑峰;江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小风;科学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结构关系探析[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党姣;从指称角度回应科学理论的不可通约性[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易丹;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艺术符号的创建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6 李琛颖;普适计算中基于上下文察觉的语境论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陈海红;论萨义德的文学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潇;分判与会通:中西意象理论的对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腾子;论分析哲学对古希腊哲学Being概念的淡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军;司法事实认定中的科学证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军;后现代主义之于课程研究的意义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2 汪霞;;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01期

3 金志远;;课程批评:课程研究的一个盲点[J];当代教育科学;2008年13期

4 王玉琼;后现代知识观对当今课程研究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5 李斯颖;;复杂科学视域下的课程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6 汪霞;;课程理论之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7 高晓清;;一部充满“为人”情怀的课程研究力作[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8 汪霞;;概念重建课程研究的后现代本质与评价[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9 强建周;赵军;;教育本质研究:基于方法论的反思[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刘启迪;;课程研究的六个维度——基于课程文化哲学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9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述评[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2 靳玉乐;;二十世纪美国七大课程事件评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吴国珍;;现代西方课程理论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齐梅;;考试与教育评价理论的沿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顾春;;陆象山教育哲学的本体论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张辉娟;;让体验成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灵魂——《建构幼儿园心育体验课程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7 王桂平;陈会昌;;初中生自我控制的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於遒;;良知伦理视野下的叶圣陶教育伦理观及其当代意义[A];叶圣陶教育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江苏省叶圣陶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童宏保;;教育经济学研究中的“经济分析”和“经济学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吴 刘光明;校长首先应当做“领导”[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殷建国;国家课题《闲暇教育课程研究》开题论证[N];淮安日报;2011年

3 赵宁宁;全球化平台 规范化起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4 岳刚德;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下的课程话语[N];中国教育报;2004年

5 黑龙江 王锐;网上谈课改[N];电脑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张海莹;基础教育要求过“三关”[N];社会科学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蒋建华;全球课程改革走向何方[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翟艳萍;让孩子走稳人生第一步[N];蚌埠日报;2009年

9 ;课程与后现代主义[N];中国教育报;2003年

10 熊联超;教育评估要防“虚”求“实”[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霞;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安桂清;整体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黄清;论质的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牧华;课程研究的生态主义向度[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吕立杰;课程设计的范式与方法[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静;意境化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谢登斌;当代美国课程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艾兴;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9 金玉梅;社会批判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10 袁利平;本体存在与视域融合[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领悟课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立杰;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李雄波;知识表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罗欢;建构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牧华;生态主义课程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时延辉;威廉·派纳的自传式课程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王吉;经验网络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宋丽萍;论教学理解——本体论视角[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赵丽娜;课程的生态学基础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10 李度;校情教育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513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513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fb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