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及其与自尊、疏离感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19:11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及其与自尊、疏离感的关系研究
【摘要】:欺负是现实社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消极行为,是个人对他人进行持续反复的伤害,包括身体、言语的直接欺负,也包括关系排斥的间接欺负形式,而这种传统的欺负形式正随着网络等现代科技发展与普及,悄然的发生变化,人们不仅体会到网络虚拟世界的快捷与便利,也承受着一种全新的欺负形式即网络欺负。 网络欺负是指欺负者通过虚拟网络,对他人进行文字侮辱,欺诈,排斥等形式,从而造成他人心理阴影的行为。同样,网络欺负按实施的方式特点可以分为直接的网络欺负和间接的网络欺负形式。 论文主要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国内外有关欺负,网络欺负研究发展进行详细阐述,并且对以及自尊和疏离感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且提炼出有关网络欺负、自尊和疏离感三者关系的理论研究。同时分析该领域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研究,初步获得大学生网络欺负的结构模型,自编大学生网络欺负问卷。第三部分是运用自编大学生网络欺负问卷,引入性别、年级、专业人口学变量,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发放相关问卷,分析大学生网络欺负、自尊与疏离感的三者关系,考证自尊在网络欺负与疏离感之间中介作用。主要结论如下: (1)自编大学生网络欺负问卷包括直接,间接两个维度,信效度较好; (2)目前大学生网络欺负现象主要是以直接方式进行。引入性别、年级和专业等人口变量,发现大学生网络欺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年级差异不显著;大学生网络欺负存在显著的专业差异; (3)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疏离感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说明疏离感越高,大学生网络欺负水平越高; (4)大学生网络欺负与自尊呈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自尊越高,大学生网络欺负越低; (5)自尊在大学生网络欺负与疏离感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欺负 自尊 疏离感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G645.5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7
- 引言7-8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8-22
- 1 研究综述8-19
- 1.1 网络欺负的研究8-12
- 1.2 自尊12-15
- 1.3 疏离感15-18
- 1.4 网络欺负、自尊与疏离感的关系研究18-19
- 2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19-20
- 3 选题的研究价值20-21
- 3.1 理论价值20
- 3.2 实践价值20-21
- 4 研究的构想21-22
- 4.1 本研究对网络欺负的界定21
- 4.2 研究目的21-22
- 4.3 研究假设22
- 第二部分 大学生网络欺负量表的编制22-30
- 1 研究目的22
- 2 网络欺负结构模型构建22-24
- 2.1 网络欺负结构的初步确定22-24
- 2.2 量表条目的确定24
- 3 网络欺负结构模型的探索与验证24-30
- 3.1 被试选取24
- 3.2 研究工具24
- 3.3 统计处理24-25
- 3.4 结果分析25-30
- 4 讨论30
- 4.1 关于网络欺负量表结构模型30
- 4.2 大学生网络欺负的心理测量学指标30
- 第三部分 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研究30-36
- 1 研究目的30-31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31
- 2.1 被试选取31
- 2.2 测量工具31
- 2.3 施测程序与方法31
- 2.4 统计工具31
- 3 结果分析31-34
- 3.1 网络欺负总体现状31-32
- 3.2 网络欺负性别差异32-33
- 3.3 网络欺负年级差异33
- 3.4 网络欺负专业差异33-34
- 4 讨论34-36
- 4.1 总体现状分析34-35
- 4.2 不同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35-36
- 第四部分 大学生网络欺负、自尊与疏离感关系研究36-40
- 1 研究目的36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36-37
- 2.1 被试选取36
- 2.2 测量工具36-37
- 2.3 施测程序与方法37
- 2.4 统计工具37
- 3 结果分析37-39
- 3.1 自尊,疏离感与网络欺负的相关分析37
- 3.2 自尊在网络欺负与疏离感的中介作用37-39
- 4 讨论39-40
- 4.1 自尊,疏离感与网络欺负相关关系39
- 4.2 自尊在网络欺负与疏离感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39-40
- 第五部分 总讨论与总结论40-45
- 1 总讨论40-43
- 1.1 网络欺负量表结构与测量工具40
- 1.2 大学生网络欺负现状40-41
- 1.3 大学生网络欺负,自尊与疏离感关系研究41-42
- 1.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42-43
- 1.5 不足与展望43
- 2 总结论43-45
- 参考文献45-50
- 中文部分45-47
- 英文部分47-50
- 附录50-52
- 附录1 大学生网络欺负开放式问卷50
- 附录2 大学生网络欺负正式量表50
- 附录3 疏离感量表50-51
- 附录4 自尊量表51-52
- 致谢52-5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智娟;;大学生人际疏离感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2 张海钟;张鹏英;姜永志;李娜;;初中生自尊对自我接纳和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研究[J];健康研究;2010年06期
3 杨东,张进辅;大学生疏离感和价值观关系的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魏运华;自尊的结构模型及儿童自尊量表的编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03期
5 马前锋,蒋华明;自尊研究的进展与意义[J];心理科学;2002年02期
6 戴春林;吴明证;杨治良;;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7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8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9 倪凤琨;自尊与攻击行为的关系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年01期
10 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8期
,本文编号:7549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54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