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同天津社会教育的渊源
本文关键词:黄炎培同天津社会教育的渊源
【摘要】:百年之前,天津的社会教育事业进入兴盛时期。社会教育机构蔚然如林,"开民智、裕民德、正民俗"的教育宗旨得以践行,教育成就蜚声华夏。由此引发了黄炎培先生的极大关注。于是有了他1914年秋对天津的考察,其见闻收录于《参观京津通俗教育记》。百年之前的天津社会教育,至今对我们仍有许多启迪价值,后来人应当继承之,发扬之。
【作者单位】: 天津中华职业教育社;
【关键词】: 黄炎培 天津 社会教育
【分类号】:G529
【正文快照】: 黄炎培(1878~1965),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人(现上海市浦东区)。黄任老是我国杰出的教育家、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尤其对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建树巨大,居功至伟,是公认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先驱。从1903年他在家乡兴办川沙小学堂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黄炎培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莉;试论黄炎培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史上的地位[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俞润生;《中国教育史要》与黄炎培教育思想[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 史艺;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J];教育导刊;1988年02期
4 王成海;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述评[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5 于东平;黄炎培的勤工俭学实践与理论概述[J];基础教育研究;1994年04期
6 沈书生;;清末民初的电化教育成因探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1期
7 陈海燕;;以史为鉴 古为今用——读《黄炎培教育论著选》有感[J];职教论坛;2007年03期
8 张忠政;;黄炎培与中华职业教育社[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年02期
9 董操,宋尚桂,成坪;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十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10 王冬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体制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静;;与市民生活同步——上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3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4 迟萌;;学生素质教育的整合——加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启示[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蒋莉;;浅谈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6 王雷;;中国近代社会教育史[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3—2004年度)[C];2003年
7 牛征;;天津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牛征;;天津教育投资改革研究[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9 李永贤;;俞庆棠的民众教育思想与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创新研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曾毅 通讯员 周美纯;青少年“成长驿站”[N];光明日报;2006年
2 吴凡;让青年成为城市发展强劲“引擎”[N];深圳特区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贾文儒 张楠;教育收费在天津为何不是“热点”[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3年
4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5 记者陈杰;天津: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在“三个代表”指引下)[N];人民日报;2002年
6 李军;天津教育信息化 还原教育的初衷[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7 记者 陈广琳邋实习生 练苏丹 通讯员 杨国强;开展青少年社会教育成绩突出[N];深圳商报;2007年
8 周刚;南通搭起社会教育新平台[N];新华日报;2007年
9 张永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优先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李国伟 吴红梅;修武县大力营造社会教育大环境[N];焦作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研;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省的社会教育[D];四川大学;2007年
2 卢德生;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社会教育运行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申国昌;守土经营与模范治理的双重变奏[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杨才林;“作新民”、“唤起民众”[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郑新华;近代中国教育如何可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常国良;近代上海商业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曙明;宁夏近代教育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8 汪楚雄;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9 崔玉婷;邹平教育模式与延安教育模式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茹;黄炎培教育救国思想形成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周江平;抗日根据地冬学运动述评[D];湘潭大学;2006年
3 黄国庭;江苏公立民众教育研究(1927-1937年)[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王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卫华;山东根据地的社会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宋嘉;论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施的奴化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9 吴波;黄炎培农村改进理论及其当代意义[D];湖南大学;2009年
10 吴晓伟;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发展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7847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84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