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学校、博物馆与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6-12-25 17:44

  本文关键词:地方、国家与教育变迁——裕固族小学教育变迁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龙源期刊网

学校、博物馆与文化传承

作者:王吉春 王金霞

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12期

【摘 要】学校力求形成的是和“围墙”之外生活截然不同的场景。学校与博物馆共同“在场”,但空间上的接近却不能掩盖现实中的疏远;都是制度化的机构,却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学生肩负着承续文化的使命,而民族文化却因失去传承的载体而垂死挣扎。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有赖于国家与地方的良性互动,但首先是唤起地方民众的文化自觉。

【关键词】学校 博物馆 民族文化 传承

笔者以《地方、国家与教育变迁——裕固族小学教育变迁的个案研究》为题,展开了裕固族小学教育变迁的实地研究。在研究行将结束之际,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相互交织——在现代社会,人口只有一万余人的裕固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可能?现代学校教育对裕固族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红弯小学是裕固族最早的小学,由顾堪嘉布活佛创立。走进校园是一条宽阔的马路,左右两边是用水泥砌成的半米多高的长方形花坛。花坛的中央树立着一块白颜的小牌子,上面用红漆写着“小草给我一份绿,我给小草一份爱”“不要踏我,我怕疼”等诸如此类的标语,但仔细一看,草坪的斜对角已经泛出黄土的颜色,,分明是有人走过后留下的痕迹。紧挨草坪处树立着三块黑板,其中一块上面写着“为什么要学习普通话——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多方言的国家,各个不同地区的语言或多或少有些差别,我们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地方,不去见识外面的世界,而我们一旦出门便会遇到语言方面的障碍,不能与人沟通交流” “普通话是我们共同的语言”“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等标语则出现在东西两侧的围墙上。马路的尽头是一幢六层的大楼。进入一楼大厅,中外名人画像挂在左右两侧的墙壁上,离地大概两米左右。左边主要有爱因斯坦、居里夫人、门捷列夫、牛顿、华罗庚、茅以升、詹天佑和李四光,右边则是鲁迅、林则徐、祖冲之、蔡伦、李时珍,司马迁、张衡和孔子,正面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其他一些革命人物的画像。画像的下方是学生们张扬个性的地方,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玻璃壁橱,主要内容是学生自己办的报纸。一年级的主要有“词语报”“手抄报”“智慧乐园”等,内容以生字、词语、小故事和古诗为主;年级稍高的则有“太阳小报”“快乐岛报”“六一小报”“月亮小报”等,词语和古诗仍然占据了大部分的内容,但一些现代节日和小常识已经成为报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年级以国庆节、教师节日、植树节为主要的内容,其中有关于节日的常识性知识,也有学生赞美祖国、教师的文章。楼道里的“主角”是经过精心装裱的校风、校训和校纪,每一楼层间隔不到十米就有“讲话轻”“走路轻”“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讲卫生、讲文明、讲礼貌、讲科学、讲道德”等。通过这些规范、纪律以及榜样人物,学校力求形成的是和围墙之外截然不同的场景。

博物馆和学校仅隔着一条七、八米宽的马路。博物馆大门左边放着一个石磨,右边放着一口直径约一米的四足铁锅。博物馆的展览厅在二楼,笔者到三楼办手续。到三楼才发现文化馆


  本文关键词:地方、国家与教育变迁——裕固族小学教育变迁的个案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6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26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8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