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1-01-07 12:5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加深了人们对计算学科的理解,计算思维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学领域广泛专注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大量研究和实验证明,学习程序设计可以让学生较好的掌握计算思维的本质和内涵,重视培养儿童对程序设计的学习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热点。当前,国内外对中小学计算思维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的探索仍处于初步阶段。图形化编程工具作为培养计算思维的关键性载体之一,受到大多研究者的关注。与传统程序设计课程相比,更具有趣味性和易用性。其中App Inventor与其他图形化编程工具相比,生成的APK可在移动设备上安装供学生日常使用,可使学生产生满足感。同时,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使得相关课程得以正常进行。基于此,本研究选择App Inventor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本研究通过对计算思维相关概念及评价标准、IDC理论的阐述,提出了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App Inventor课程设计原则,并提出了基于PBL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型。通过对小学高年级App Inventor课程的学习者、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以课程设计原则为指导开... 

【文章来源】: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面向计算思维培养的App Inventor课程设计与开发


计算思维培养的学习成果

兴趣


成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在反复的学习活动中创造新的知识或事物。这形成了?IDC??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概念”:兴趣、创造和习惯,每个人都经历一个连贯的学习??过程,形成一个循环。如图2-3所示。??/"?、\??(创造)??'、?「\??:兴趣?/?一一.?一?:习惯??图2-3丨DC理论??兴趣循环涉及触发兴趣,浸泡兴趣和延伸兴趣[3°]。拥有好奇心是激发学习新??事物的最初兴趣。当问题超出人们的水平时,知识差距就会出现,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会促使他们去探索新的知识,以消除这种差距。浸泡兴趣即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保持学习兴趣,应对新的挑战。延伸兴趣是指在未来有机会时,将??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而使学习可持续。创作循环包括模仿、组??合和分期。它表明,学习者将首先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工作,发展自己的思想,??并与他人的想法相结合,提出新事物。最后,他们通过展示新的创造或想法来进??行创造。??开展App?Inventor相关课程

基本架构,提出问题,情境,学习小组


??PBL教学模式包括设计问题、组建学习小组、确定学习目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交流汇报、评价与反思六个环节[34],如图2-4所示。??r?未通过,歌新修订I丨标?1??,祖迷、,《、、,''、??V?y?、、y?、、?J?v?y?v?'、?y??总结、反思、应用???w-??图2-4?PBL教学換式基本架构??1.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中小学计算机科学课程发展新动向及启示[J]. 钱松岭,董玉琦.  中国电化教育. 2016(10)
[2]数字土著何以可能?——也谈计算思维进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J]. 任友群,隋丰蔚,李锋.  中国电化教育. 2016(01)
[3]国外中学计算思维教育案例及分析[J]. 杨倩倩,徐晓东.  教育信息技术. 2015(10)
[4]树莓派教育应用:儿童编程能力培养的新途径[J]. 姚鹏阁,颜磊,杨阳,郭光武,郭玉翠.  现代教育技术. 2015(10)
[5]MIT App Inventor进课堂所面临的问题浅析[J]. 熊英.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Z2)
[6]面向创意计算的Scratch教学设计研究——以“闯关大冒险”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为例[J]. 王旭卿,王丽丽,许惠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Z1)
[7]Scratch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优势[J]. 刘晓静,陈香丽,黄桥燕.  软件导刊. 2015(04)
[8]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编程[J]. 施晓军.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Z1)
[9]计算思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机遇[J]. 孟令标,周圣芳.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14)
[10]面向三维目标的国外中小学计算思维培养与评价研究[J]. 王旭卿.  电化教育研究. 2014(07)

硕士论文
[1]中学趣味编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试用[D]. 纪婷婷.上海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2962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962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7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