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仪式的德育思考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01 12:50
  教育仪式既是宣誓人生价值观、教导人民和谐友善不可替代的重要载体,又是小学阶段传递德育内容与信息并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反应的德育载体。小学教育仪式是推动德育内容吸收、方法转换及目标实现的承载者,是中小学德育教育乃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纽带。因此,小学教育仪式在小学生思想观念、理想构建、道德规范及爱国教育的内化和外显方面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断推动小学阶段教育仪式的发展,充分发挥仪式活动互动性、操作性及综合性强的功能优势,可以切实提高小学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小学阶段的教育仪式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参与性和感染性,从宏观层面上来分析,通过规范化的方案设计、程序化的流程安排,形成系统完善的仪式育人体系,实现对儿童德育教育的有力支撑;从微观层面来分析,仪式活动通过价值内化规范学生行为,引领学生价值取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深入学生内心。仪式活动所传达的德育价值理念,只有置身于仪式活动情境中的参与主体才能感受到,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也只有这样的教育仪式才能实现其德育功能。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教育仪式的发展演化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发放调研问卷和个案访谈,集中探讨和反... 

【文章来源】:青岛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新时代背景下小学教育仪式的德育思考研究


研究思路框架图

仪式,调查仪,成效,对象


做的调查就是要了解学生对学校开展的仪式活动的认知程度及德育目标实。表 3.2 整体而言,你是否喜欢学校组织的仪式活动?选项 小计 比例喜欢 340 97.98%不喜欢 7 2.0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347从图表中可以看出,347 名学生有 340 名是喜欢的,对学校的仪式活动持度。这一调查结果还是让我们非常欣慰的,我们应该庆幸孩子们对仪式活动憧憬的,我们的教育仪式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生对仪式活动的认同是动得以开展的首要因素。

仪式,角色,学生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升旗仪式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让他们获得情感,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激发他们塑造良好的社会生活行为,从。当然我们从图表上也可以看到有 4.9%的同学在升旗仪式上感的同学觉得升旗仪式没带给他们收获。我们在看到教育仪式的德同时,更应该关注到依然有部分同学游离在活动之外,让他们游深究。学生在仪式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在不同的仪式活动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扮演角色的不同直感体验。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构建路径[J]. 侯保航,王鑫.  继续教育研究. 2018(02)
[2]学校德育活动的仪式感及其限度[J]. 蒋红斌.  中国德育. 2017(20)
[3]再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扬弃与创新[J]. 吴超.  继续教育研究. 2017(01)
[4]学校仪式教育的价值迷失与回归[J]. 张家军,陈玲.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2)
[5]对当前我国校园仪式教育功能缺失的思考[J]. 张梅.  现代教育科学. 2014(10)
[6]大学仪式的形态、特点及功能:道德教育的视角[J]. 倪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3)
[7]论仪式教育及其现代功能——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仪式教育实施为例[J]. 刘翠,郭立锦,蒋涛涌,唐国跃.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8]人类学视角下高校入学仪式的反思[J]. 傅霜.  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 2011(01)
[9]教育,在仪式中进行[J]. 朱权华.  小学德育. 2009(22)
[10]应充分发挥仪式教育的文化功效[J]. 张守信.  教学与管理. 2009(28)

博士论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及其感染性研究[D]. 王爱祥.东北师范大学 2018

硕士论文
[1]少先队仪式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 杨湾.华中师范大学 2018
[2]学校日常生活的仪式研究[D]. 彭杰.华东师范大学 2016
[3]少先队入队仪式的教育价值研究[D]. 罗梅.四川师范大学 2016
[4]中小学学校仪式的“形式化”倾向研究[D]. 袁颖.西南大学 2012
[5]学校中的教育仪式研究[D]. 周瑶.上海师范大学 2012
[6]中小学学校仪式管理研究[D]. 范楠楠.华东师范大学 2012
[7]学校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研究[D]. 孙向华.南京师范大学 2011
[8]小学阶段仪式教育研究[D]. 朱育菡.上海师范大学 2011
[9]文化视野中的环境教育[D]. 苗军.辽宁师范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012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012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e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