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指向的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案例研究 ——以《“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为例
发布时间:2021-04-15 23:05
“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语文课程的性质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教学的核心与本质是学习并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两大部分,阅读与写作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人教版教材中,阅读与写作单独编排板块,说明两者的独立性。而写作部分的内容又与单元阅读课文相联系,说明两者之间的关联性。那么阅读与写作如何产生联系,如何让两者互为作用呢?语用学又如何指导读写结合呢?语用学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如何开展与实践的呢?这是本研究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研究内容有:第一,从文献资料中理清语用学和读写结合的概念,了解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及读写结合的指向性,明确读写结合的语用特征分析;第二,以知网中发表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的教学实录或教学设计为案例,分析案例中的实施措施与教学理念,得出结论设计教案,研究教学案例以验证研究结论;最后,分析教案的优势与不足,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制定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本研究在语用学指导下,将理论与...
【文章来源】: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指向语用的读写结合学理依据
第一节 语用的内涵探析
一、语用概念探析
二、语用学的主要要素
第二节 语用学的相关原理阐释
一、体验性原理
二、关联性原理
第三节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特征分析
一、不同指向的读写结合
二、不同指向的读写结合的语用特征分析
第二章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案例分析
第一节 教学目标综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综述
一、导入:关注课文背景
二、初读:以人物分析为切入点,感知语意,粗知语言形式
三、精读:教学内容选择相同,语用教学点不同
四、拓展:都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原著
第三节 教学效果综述
一、基本扫清古白话文的障碍
二、获得了语用的方法
三、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四、未能将“消极语言”转变成“积极语言”
第三章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第一节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第二节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后反思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一、加强语用理论和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二、创设情境,加强语意理解
三、发现言语形式,迁移写法
四、明确读写结合的指向性,采取合适的读写结合法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今后的计划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140259
【文章来源】: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5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指向语用的读写结合学理依据
第一节 语用的内涵探析
一、语用概念探析
二、语用学的主要要素
第二节 语用学的相关原理阐释
一、体验性原理
二、关联性原理
第三节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特征分析
一、不同指向的读写结合
二、不同指向的读写结合的语用特征分析
第二章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案例分析
第一节 教学目标综述
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综述
一、导入:关注课文背景
二、初读:以人物分析为切入点,感知语意,粗知语言形式
三、精读:教学内容选择相同,语用教学点不同
四、拓展:都指向激发学生阅读原著
第三节 教学效果综述
一、基本扫清古白话文的障碍
二、获得了语用的方法
三、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四、未能将“消极语言”转变成“积极语言”
第三章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第一节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第二节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后反思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语用指向的读写结合教学建议
一、加强语用理论和读写结合理论学习
二、创设情境,加强语意理解
三、发现言语形式,迁移写法
四、明确读写结合的指向性,采取合适的读写结合法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今后的计划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本文编号:3140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140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