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6 03:47
校本化课程体系是学校在遵循国家教育目的的大前提下,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为了满足学校和师生的发展,在利用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结构优化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这三类课程而形成的课程体系。校本化课程体系是学校课程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课程体系发展的高级阶段。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关注校本教育,重视个性化和素质化的发展。同时不断思考审视学校文化和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关系,提出要丰富学校文化内涵,使校本化课程体系植根于学校文化,将学校文化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去,在课程教学中,不断推动学校的内涵式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缘起和研究背景,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文献的综述,进一步了解掌握了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研究的思路方法、重难点和创新点等。这是本研究进一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为本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指导。然后是对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通过访谈调查、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展示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现实情况,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为下文引出“学校文化”这个重要...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学校文化的要素构成
程体系本身的评价也包括对学校师生的整体评价等。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需要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学校课程背景、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导,为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哲学层面的顶层设计;学校文化是灵魂,是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根与源;学校课程背景是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最终的目的是教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育人。综上所述,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具体要素构成如下图2.2:(三)学校文化与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关系厘清校本化课程体系归根到底是一项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革新,其实质是课程文化的改革,而课程文化的改革需要以学校文化作为依据和支撑。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优化和整合,必然会涉及到学校文化的问题,学校文化是内涵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之中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定义下的以学校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对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构起着方向引领和价值指导作用。而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在丰富和建构着新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通过课程体系外现出来,体现学校特色,打造学图2.2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的要素构成
四、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构36性等特点[1]。结合上述学者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本研究将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简单定义为:学校在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体系计划之后希望达到的水平。在此笔者要厘清几个目标的概念,学校培养目标是学校要培育怎么样的学生的目标,是学校课程体系目标的上位概念,而课程教学目标则是具体到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学校课程体系目标的下位概念。具体如下图4.1:2.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目标设置的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就是要明确课程目标的来源。根据泰勒对课程目标来源的总结,本研究将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目标设置的来源归于学习者、社会和学科三方面。首先是学习者(本文指的是小学生),课程体系目标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学习者,因此在课程体系目标制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要满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其次是社会的需求,学校是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不可避免的要受当地社会环境、区域文化的影响,那么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需要寻求适切当地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对课程体系目标有实际意义的讯息。最后学科也会对课程体系的目标产生影响,学科是学校课程的载体,是具体实施的学校课程的组织形式,不同学科承载不同教育使命也必然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来源之一。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是[1]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144.图4.1目标概念层次
本文编号:3140678
【文章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学校文化的要素构成
程体系本身的评价也包括对学校师生的整体评价等。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需要在学校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学校课程背景、办学理念和学生培养目标。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导,为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哲学层面的顶层设计;学校文化是灵魂,是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根与源;学校课程背景是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是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最终的目的是教育,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育人。综上所述,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具体要素构成如下图2.2:(三)学校文化与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关系厘清校本化课程体系归根到底是一项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革新,其实质是课程文化的改革,而课程文化的改革需要以学校文化作为依据和支撑。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进行优化和整合,必然会涉及到学校文化的问题,学校文化是内涵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之中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定义下的以学校教育理念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对校本化课程体系的建构起着方向引领和价值指导作用。而在校本化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也在丰富和建构着新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通过课程体系外现出来,体现学校特色,打造学图2.2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化课程体系的要素构成
四、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的规划与建构36性等特点[1]。结合上述学者对于课程目标的理解,本研究将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简单定义为:学校在完成一定阶段的课程体系计划之后希望达到的水平。在此笔者要厘清几个目标的概念,学校培养目标是学校要培育怎么样的学生的目标,是学校课程体系目标的上位概念,而课程教学目标则是具体到实际教学中课程设置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学校课程体系目标的下位概念。具体如下图4.1:2.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目标设置的来源确定课程目标的基础就是要明确课程目标的来源。根据泰勒对课程目标来源的总结,本研究将基于学校文化的小学校本化课程体系目标设置的来源归于学习者、社会和学科三方面。首先是学习者(本文指的是小学生),课程体系目标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学习者,因此在课程体系目标制定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要满足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其次是社会的需求,学校是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不可避免的要受当地社会环境、区域文化的影响,那么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需要寻求适切当地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从社会生活中获得对课程体系目标有实际意义的讯息。最后学科也会对课程体系的目标产生影响,学科是学校课程的载体,是具体实施的学校课程的组织形式,不同学科承载不同教育使命也必然承担不同的教学目标,使其成为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来源之一。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目标是[1]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43-144.图4.1目标概念层次
本文编号:3140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140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