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成就动机理论在小学排球垫球课堂应用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1 03:56
  研究目的:通过对小学四年级学生排球垫球教学中介入13周的成就动机理论实验干预,对比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各个测试指标的差异,探究成就理论在体育课程的实践效果。为丰富体育课程教学理论提供参考,创新体育教师教学方式。研究内容:(1)实验前测了解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2)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以及排球垫球指标前后测试的差异;(3)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学习态度、情景表现与合作精神、成就动机水平以及排球垫球指标实验后测的差异。(4)通过逻辑归纳讨论成就动机对学生排球垫球教学的干预效果。研究方法:(1)了解成就动机在课程教学中的干预方式。通过文献资料以及书籍阅读,掌握成就动机理论原理以及实践运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设计本研究的实验方案。(2)确定实验参与学生在实验前测试指标是否具有一致性。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验前测,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不同班别、男女不同性别学生是否具有一致性。(3)实验干预成就动机对小学生排球垫球教学。对实验班...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9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成就动机理论在小学排球垫球课堂应用效果的研究


成就动机理论需求模式图

球技,排球,实验班


第2章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23正面双手垫球的成就动机因素经行干预,干预方法为在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时运用排球垫球入筐游戏进行辅助,游戏内容及教学进度安排如下:采用自由结合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五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学期固定分组。如图1所示,每组9人,游戏规则为学生站成相对的两队,一队为抛球学生,一队为垫球学生,两对中间放置一个直径为80cm的呼啦圈(筐),每组两个球,抛球学生抛完球后从右侧迅速跑到垫球队伍的最后面准备垫球,垫球队员垫完球后迅速去拣球,把球交到前排抛球队员的手中,然后去队伍最后面等待抛球,至此为一个循环,重复此过程。图2.1实验班排球垫球入筐游戏要求垫球时,要运用正确的垫球技术,垫出的球要高过自己的头顶。本次垫球教学实验共分三个阶段,阶段一为熟悉游戏学习技能阶段(1-5周),垫球距离为1.5米,难度为小难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游戏运行路线,初步掌握垫球的基本技术。这一阶段教师应以纠正错误动作为主,多鼓励,本阶段垫球难度为小难度,砸筐即算进,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此阶段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帮助其建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阶段二为变换游戏阶段(6-12周),变换内容为增加垫球距离,垫球距离的增加意味着难度的增加,需要学生学会发力,学会控制力量大小,加强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根据抛球力量、速度及时移动,调整人与球的距离。阶段三为考核阶段(13周),考核内容为自垫、垫球入筐考核,技术评价考核以及收集实验数据等工作。

排球,实验班


对照班级按照传统方式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在教学过程中涉及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成就动机因素不进行干预,实验班级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关于排球正面双手垫球的成就动机因素经行干预,干预方法为在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时运用排球垫球入筐游戏进行辅助,游戏内容及教学进度安排如下:采用自由结合的方式将全班分为五组,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学期固定分组。如图1所示,每组9人,游戏规则为学生站成相对的两队,一队为抛球学生,一队为垫球学生,两对中间放置一个直径为80cm的呼啦圈(筐),每组两个球,抛球学生抛完球后从右侧迅速跑到垫球队伍的最后面准备垫球,垫球队员垫完球后迅速去拣球,把球交到前排抛球队员的手中,然后去队伍最后面等待抛球,至此为一个循环,重复此过程。要求垫球时,要运用正确的垫球技术,垫出的球要高过自己的头顶。本次垫球教学实验共分三个阶段,阶段一为熟悉游戏学习技能阶段(1-5周),垫球距离为1.5米,难度为小难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游戏运行路线,初步掌握垫球的基本技术。这一阶段教师应以纠正错误动作为主,多鼓励,本阶段垫球难度为小难度,砸筐即算进,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到体育学习中去,此阶段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帮助其建立克服困难的自信心。阶段二为变换游戏阶段(6-12周),变换内容为增加垫球距离,垫球距离的增加意味着难度的增加,需要学生学会发力,学会控制力量大小,加强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根据抛球力量、速度及时移动,调整人与球的距离。阶段三为考核阶段(13周),考核内容为自垫、垫球入筐考核,技术评价考核以及收集实验数据等工作。


本文编号:32096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2096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3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