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偏旁归类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部编本低段为例

发布时间:2021-06-07 20:35
  偏旁是汉字体系中最重要的结构单位,是汉字形音义系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整个汉字体系的纲。在汉字系统之中,合体字所占比重尤为之大,而偏旁又是构成合体字的基本构字单位,由此可见,偏旁在汉字系统中,偏旁可谓是汉字之纲。“偏旁归类识字法”是用一个偏旁带出一批字的识字法,具体来说就是在有一定识字量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同一偏旁的汉字,分批归纳,分类记忆,以提高教师的识字教学效率。以偏旁归类法开展识字教学,可以起到提纲挈领、以一持万的作用。本论文基于汉字的构形理论,根据部编本新教材的编排特点、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识字的心理特点,对部编本新教材一、二年级要求学生认识的汉字做出偏旁归类,对教材中的音近偏旁、形近偏旁、义近偏旁的类型做出细致分析,并制定出偏旁归类法的具体教学策略,希望它能够有效地指导教学实践。本研究以教育部组织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二年级4册教材中的生字为研究范围,重点分析统计了形近偏旁、音近偏旁、义近偏旁共227组。通过以上研究整理,归纳出“偏旁归类法”的教学策略。实现“偏旁归类法”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具体的教学策略有(一)以偏旁为基础,引出同类字;(二)以... 

【文章来源】:云南师范大学云南省

【文章页数】:8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偏旁归类法”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以部编本低段为例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我的发现

思维导图,语文,园地,偏旁


图 6.2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以同一偏旁为基础,联系偏旁所表示的意义,带出一串字,对发展儿童识字力有积极作用。在以基本偏旁为基础引出同类字识字教学中,按照汉字结构规,将成串的生字排列起来,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促进学生识字能力的发展。

语文,园地,识字教学,汉字


图 6.3 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三》我的发现在识字教学的实践过程之中,从汉字偏旁的意义角度展开联系和分析,想、发散等思维方法,以一带多地习得汉字的读音、字形与意义,使教师效的完成识字教学任务,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所学汉字。①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中汉字教学初探——根据汉字偏旁部首释义识记解读汉字意蕴[J]. 韦应利.  新课程(中). 2018(06)
[2]借汉字理据 巧辨形近字[J]. 吴云平.  江苏教育研究. 2018(17)
[3]基于认知发展的翻转课堂设计[J]. 丁锦箫,朱毓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17)
[4]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J]. 董莉.  名师在线. 2018(14)
[5]童趣演绎汉字 智慧点亮童心——谈小学低年级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J]. 王树英,费洁.  语文教学通讯. 2017(36)
[6]现代汉语教材中偏旁、部首和部件的定义问题——兼及三个概念的教学处理[J]. 陈春雷.  汉字文化. 2015(05)
[7]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识字教学研究[J]. 王海燕.  求知导刊. 2015(11)
[8]认知发展理论视域下的小学教学策略探究[J]. 王畅,于洪丹.  品牌(下半月). 2015(05)
[9]汉字教学法体系及相关问题研究[J]. 李润生.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5(01)
[10]强化识字基础教学,提高小学教学效果[J]. 韩业香.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2015(01)

博士论文
[1]汉字结构研究[D]. 刘靖年.吉林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字理理论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 朱成宇.浙江师范大学 2017
[2]汉字构形学理论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魏琳琳.河北师范大学 2016
[3]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 郭钰.河南师范大学 2016
[4]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字规范化探究[D]. 王满满.南京大学 2015
[5]汉字偏旁同形异源现象分析及对外教学策略[D]. 彭新萍.河南师范大学 2015
[6]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实践探究[D]. 郭艳华.海南师范大学 2015
[7]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形近字教学研究[D]. 涂艺琳.渤海大学 2014
[8]基础汉字识字教学法研究[D]. 王俊静.聊城大学 2014
[9]现代汉字构形分析与小学汉字教学[D]. 王谦.河北师范大学 2013
[10]从汉字构字规律谈小学识字教学[D]. 贾云霞.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72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2172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8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