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在线课程知识本体设计及其自适应学习应用探究

发布时间:2021-06-17 19:47
  本文从在线教育理论和在线教育行业现状出发,发现由于在线教育与传统课堂教育在教育形式上存在巨大差别,在教学效果上存在较大落差,在线教育平台和在线教育用户都有发展在线教育智能技术、提升在线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求,而在其中以自适应学习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进一步从自适应学习模型入手,选取其中的领域模型为切入点,提出了构建在线课程知识的二相本体,即在构建本体时将其划分为认知本体和领域本体的方法。该方法能够体现教育领域知识表示的二重性,并能够通过在二相本体之间建立相间映射来完成教与学在知识方面的有机结合。在构建课程知识本体的过程中,又区分了章节排列和知识树这两种认知本体构建方式,指出后者相对前者更具有灵活性,也更能反映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本文使用Protégé作为本体开发工具,展示了建立二相本体的一般过程,提出了分别作为二相本体基类的“知识点”抽象类和“领域概念”抽象类,总结了类、属性等本体基本元素的描述方式。在了解OWL这一标准本体语言结构、语法、功能的基础上,理解本体推理以及包含推理机的Jena的运行原理,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并最终在构建小学数学课程知识本体的基础上,... 

【文章来源】: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在线课程知识本体设计及其自适应学习应用探究


AEHS 标准模型

课程知识,本体,二相,本体理论


应学习的学习分析和知识追踪两个方向中,结合知识研究目标和方向。进而从本体理论和技术出发,首先研程知识本体构建方法。体作为单一课程的核心内容,正是通过它与学习者模型适应学习的学习分析和内容推荐等功能。而为了实现对和掌握情况的深入分析,课程知识本体需要携带尽可本体多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构建按章节、知识点等划分程知识领域的深层知识结构。因此本文提出将课程知识分为课程知识的认知本体和课程知识的领域本体。认知的二相结构。通过在二相之间建立关系映射,可以把自间映射来进行表示和实现。分为人工编辑和本体学习两种路径。本体学习适合构建图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方向选择Fig 1.5 selection of technical directions

路线图,路线,本体,大学专业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方法,然后将其表示为 OWL 语言格式的文本本体,最后使用 Je理。体的一般目的是利用本体进行推理,而本文中的本体推理是自适用题目反应理论,建立携带知识点信息的题目模型,将自适应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追踪部分,通过贝叶斯知识追踪来行追踪分析。第二部分是从课程知识本体的二相结构出发,对学本体深入到领域本体进行深度知识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世界远程开放教育概况[J]. 阿德南·卡尤姆,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肖俊洪.  中国远程教育. 2019(04)
[2]多知识点知识追踪模型与可视化研究[J]. 徐墨客,吴文峻,周萱,蒲彦均.  电化教育研究. 2018(10)
[3]一种基于Hownet的词向量表示方法[J]. 陈洋,罗智勇.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4]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在线学习者学业成绩预测建模研究[J]. 陈子健,朱晓亮.  中国电化教育. 2017(12)
[5]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测评建模与应用——综合建模方法研究[J]. 郑勤华,孙洪涛,陈耀华,刘春萱.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2)
[6]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测评建模与应用——课程综合评价参考模型研究[J]. 孙洪涛,郑勤华,陈耀华,陈丽.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1)
[7]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测评建模与应用——教师综合评价参考模型研究[J]. 陈耀华,郑勤华,孙洪涛,陈丽.  电化教育研究. 2016(10)
[8]面向智慧油田的工业物联网语义集成技术研究[J]. 刘阳,曾鹏,于海斌.  中兴通讯技术. 2016(05)
[9]基于学习分析的在线学习测评建模与应用——学习者综合评价参考模型研究[J]. 郑勤华,陈耀华,孙洪涛,陈丽.  电化教育研究. 2016(09)
[10]基于本体学习算法的学科本体辅助构建研究——以学习元平台语文学科知识本体的构建为例[J]. 丁国柱,余胜泉.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3)

博士论文
[1]基于推荐及遗传算法的个性化课程生成与进化研究[D]. 檀晓红.上海交通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在线学习中的学生模型聚类与应用研究[D]. 王潇.电子科技大学 2016



本文编号:32358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2358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9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