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美学视域下小学美术教学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18 09:03
“美”是天性,从生活中产生,是延续生命冲动的触媒。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脚步。从“美术”与“生活”的发展关系来看,她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需要将“美术”放置于“生活”之中,基于发现生活美、理解生活美、创造生活美的目标,更新美术教育的教学理念。然而,在当下的艺术教育系统中,美术教学的实践存在着明显的制约与瓶颈。在传统功利主义的教育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培养模式存在对审美培养的缺失、对美术技能、技法过度依赖等现象。作为其教学反馈的评价环节,更多地体现为学术性、标准化评价,在指向美术知识、技能训练的评价基础上,却忽视了美术学科的艺术性、创造性。美术学科的内在的规定性在于运用美术知识、技能与媒介表现个人想象、情感与思想的艺术实践,其背后更深层次的追求在于美术知识的生活运用与艺术表现。实际上,忽视美术学科的独特性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缺乏明确的美学基础。这种美术教学,只是让学生进行了“艺术参与的尝试”,却与生活美学化语境下的艺术审美格格不入。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对美学新理论的寻求,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确立其美学根基,从多维视野明晰其理论指导的科学性。从美学理论的发展看,生活美学作为20世纪末...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线上线下评价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发展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 赵伶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5)
[2]论生活美学对现代美学的突破[J]. 孟凡生. 中州学刊. 2017(09)
[3]生活美学与美学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探讨[J]. 吴冰. 现代交际. 2017(16)
[4]让教师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表达和创造美[J]. 赵伶俐. 人民教育. 2017(Z3)
[5]国外中小学视觉艺术教育评价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 钱初熹.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7(02)
[6]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 尹少淳. 美术观察. 2017(04)
[7]谈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水平划分[J]. 胡知凡. 美术观察. 2017(04)
[8]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J]. 叶澜.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03)
[9]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指向:核心素养[J]. 胡知凡.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7(02)
[10]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 李昱蓉.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6(12)
博士论文
[1]美学取向课程探究[D]. 何茜.西南大学 2014
[2]意义的探寻[D]. 刘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审美与审丑[D]. 杨云萍.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 张荣伟.苏州大学 2006
[5]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 彭虹斌.华南师范大学 2004
[6]质性课程评价研究[D]. 李雁冰.华东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小学数学教学中美感经验的建构研究[D]. 刘学慧.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 王鹏辉.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 宋燕.西南师范大学 2004
[4]论教学意境及其后现代意蕴[D]. 杜韶容.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6377
【文章来源】:西南大学重庆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3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线上线下评价的结合已经成为当下教育界发展的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以目标与课程为支点的美育质量测评——为了有效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J]. 赵伶俐.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5)
[2]论生活美学对现代美学的突破[J]. 孟凡生. 中州学刊. 2017(09)
[3]生活美学与美学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探讨[J]. 吴冰. 现代交际. 2017(16)
[4]让教师学会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表达和创造美[J]. 赵伶俐. 人民教育. 2017(Z3)
[5]国外中小学视觉艺术教育评价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 钱初熹.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7(02)
[6]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 尹少淳. 美术观察. 2017(04)
[7]谈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炼与水平划分[J]. 胡知凡. 美术观察. 2017(04)
[8]教育的魅力,应从创造中去寻找[J]. 叶澜.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17(03)
[9]世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指向:核心素养[J]. 胡知凡.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17(02)
[10]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师生关系的重构[J]. 李昱蓉.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6(12)
博士论文
[1]美学取向课程探究[D]. 何茜.西南大学 2014
[2]意义的探寻[D]. 刘宇.华东师范大学 2009
[3]审美与审丑[D]. 杨云萍.湖南师范大学 2008
[4]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 张荣伟.苏州大学 2006
[5]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 彭虹斌.华南师范大学 2004
[6]质性课程评价研究[D]. 李雁冰.华东师范大学 2000
硕士论文
[1]小学数学教学中美感经验的建构研究[D]. 刘学慧.陕西师范大学 2016
[2]当代美国课程研究范式的转型及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D]. 王鹏辉.西北师范大学 2007
[3]课堂教学审美化研究[D]. 宋燕.西南师范大学 2004
[4]论教学意境及其后现代意蕴[D]. 杜韶容.华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2363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236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