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马来西亚华小和国小华语课本内容评析 ——以一年级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12 13:29
  马来西亚华小的《一年级华文》和国小的《一年级国小华语》是一年级学生华语课中必用的教材,前者为母语教学,而后者为第二语言教学。由于两本教材的学习对象不同,因此课程标准的目标和内容编写的原则也不同。然而,随着越来越多非华裔学生入读华小,而导致华小教师在课堂上需面对两种学习者,即华裔和非华裔学生。笔者很常发现非华裔学生在进行华语词汇学习时的进度缓慢,往往面对识字量不足够的问题,加上在写作时所运用的语法更是漏洞百出,因此与华裔学生的学习进度落了一大截。华小作为马来西亚华人的母语教育平台,旨在作为提升智慧的载体,而国小的华语教育则扩展到马来西亚各民族中,使华语传播得更广泛。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母语和第二语言教学之间所存在的差别进行比较,从中评析非华裔学生对学习华语的情况。笔者也认为马来西亚的第二语言学习教材应该根据非华裔学生的学习特征来进行编写,以便能够提高学生的华语学习。通过对两本教材的比较,可以看出华小和国小的华语教材之间的差异,以及从中考查非华裔学生对华语教材的学习情况,进而整理出适合他们以第二语言方式学习华语的建议。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交代了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与目标,并说明了理论依据;...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5 主要理论依据
        1.5.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1.5.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5.3 教材编写原则
    1.6 研究方法
2. 教材总体的分析
    2.1 编写原则
    2.2 总课程目标
    2.3 一年级课程目标
    2.4 教材整体结构
3. 教材编写内容的分析
    3.1 听说教学
    3.2 阅读教学
    3.3 书写教学
    3.4 趣味语文
    3.5 语文基础知识
    3.6 小结
4. 教材使用的反馈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对象
    4.2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4.2.1 华小教师的问卷结果分析
        4.2.2 国小教师的问卷结果分析
    4.3 小结
5. 教材编写的思考
    5.1 总结
    5.2 建议
    5.3 局限性
    5.4 未来研究建议
参考资料
附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谈看图作文及其教学[J]. 周树华.  教育实践与研究(A). 2012(08)
[2]基于职业汉语能力培养的语文教学改革[J]. 孙琳.  职业技术. 2011(02)
[3]马来西亚的华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材探析[J]. 叶婷婷,吴应辉.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0(04)
[4]国别化: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趋势[J]. 郑通涛,方环海,张涵.  海外华文教育. 2010(01)
[5]试论少儿汉语的发展及少儿汉语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模式[J]. 江傲霜.  民族教育研究. 2009(06)

博士论文
[1]马来西亚高校汉语作为二语教学发展研究[D]. YAP TENG TENG(叶婷婷).中央民族大学 2011
[2]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D]. 毕华林.山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马来西亚教材《国小华语》和泰国教材《快乐学中文》的话题对比研究[D]. 裴新蕾.中央民族大学 2017
[2]马来西亚华文小学非华裔学生识字教学的研究[D]. CHONG PUI JIA(张佩嘉).华中师范大学 2016
[3]马来西亚小学华文与中国大陆小学语文教学比较[D]. 王伊洁.苏州大学 2013
[4]菲律宾华语教材的演变和思考[D]. 何欢欢.中山大学 2012
[5]马来西亚汉语教材研究[D]. 黄诗婷.复旦大学 2012
[6]马来西亚东部砂拉越地区非华裔小学生汉语学习状况调查研究[D]. 郑晶文(STEPHANIE TAY CIN WUN).中央民族大学 2012
[7]马来西亚国民小学华语课程及教材的沿革研究[D]. 郑文龙.暨南大学 2008
[8]马来西亚董教总版高中《华文》与中国人教版高中《语文》之比较研究[D]. 古咏洁.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现代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D]. 高洪.昆明理工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799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2799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2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