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21-08-27 19:50
学校德育课程如何开展一直以来都受到教育理论和实践者的高度关注,尤其是在“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立之后,如何进行学校德育,弥补学校教育在德育方向的缺陷显得尤为重要。德育课程评价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一环,长期以来,我国学者和实践者都在尝试探索新的评价方式,以弥补传统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的不足,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被我国学者引进国内,进而应用于各门学科的评价实践当中,并在一段时期内掀起了一股表现性评价的浪潮。但是,这种新的评价方式在兴盛一段时间以后便销声匿迹,被放入了历史的博物馆,这其中有理论探索的原因,也有实践探索的原因,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评价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的问题尤为突出,而小学阶段又是培养儿童道德根基的重要时期。鉴于此,有必要全面审视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中表现性评价应用的个性与共性问题,分析其成因,并努力找到改进的方法,为我国德育课程评价改革以及教育方式的科学化提供新的思路。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的应用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其问题的对策。首先,从评价理念、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设置以及评分规则的开发和运用上分析...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德育课程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具有必要性
2.德育课程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具有可行性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关于德育课程界定的研究
2.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3.关于表现性评价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德育课程
2.表现性评价
3.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
一、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理念功利性导向
1.教师中心,学生参与不足
2.分数导向,价值引导缺失
(二)评价目标工具性突出
1.评价标准缺乏弹性
2.评价目标工具性突出
(三)评价任务情境性缺乏
1.任务缺乏情境性
2.道德冲突重视不足
(四)评分规则开发和运用不合理
1.主观性较强,科学性缺乏
2.准则描绘不清晰
二、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缺乏评价素养
1.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
2.教师缺乏专业评价素养
(二)学生参与评价积极性不高、自我评价能力缺乏
1.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欠缺
(三)教育政策、学校以及家长的支撑力度不够
1.教育政策给予的关注度不足
2.学校对评价实施的支持力度不够
3.学生家长评价观念陈旧
(四)德育及表现性评价的不易操作性
1.德育的特殊性
2.表现性评价的复杂性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多元主体”、“教人育人”的评价理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明确学生发展为目的
2.树立“多元主体”的评价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3.树立“教人育人”的价值理念,突出评价的“教育性”
(二)将评价标准层次化、具体化、透明化
1.评价标准层次化,保证评价标准富有弹性
2.评价标准具体化,与具体行为表现相对应
3.评价标准透明化,保证学生清楚评价标准
(三)选择合适的表现性任务类型并清晰描绘表现性任务
1.根据评价内容选择合适的表现性任务
2.设置具有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情境性情景
3.表现性任务的表述和呈现要清楚明确
(四)专家、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分规则开发
1.专家层面:加强与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的交流
2.教师层面:做好评价准备、提高评价素养
3.学生层面:主动参与评价、学会自我反思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访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与公平中心主任Ray Pecheone教授[J]. 周文叶,陈铭洲.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7)
[2]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J]. 赵德成.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2)
[3]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 易连云,邓达. 教育研究. 2007(02)
[4]略论基础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J]. 单中惠. 教育科学论坛. 2006(11)
[5]重新认识德育课程[J]. 王林义,龙宝兴.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9)
[6]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J]. 赵德成. 语文建设. 2002(11)
[7]论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六个重要关系[J]. 黄光扬. 中国教育学刊. 2002(05)
[8]表现性评定——一种新型考试形式[J]. 王海东. 中国考试. 1998(05)
[9]论柯尔柏格对道德教育的建构主义探讨[J]. 魏贤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7 (01)
博士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 高臣.西南大学 2016
[2]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 邓达.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6987
【文章来源】:渤海大学辽宁省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1.德育课程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具有必要性
2.德育课程中运用表现性评价具有可行性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1.关于德育课程界定的研究
2.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
3.关于表现性评价在德育课程中运用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1.德育课程
2.表现性评价
3.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
一、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理念功利性导向
1.教师中心,学生参与不足
2.分数导向,价值引导缺失
(二)评价目标工具性突出
1.评价标准缺乏弹性
2.评价目标工具性突出
(三)评价任务情境性缺乏
1.任务缺乏情境性
2.道德冲突重视不足
(四)评分规则开发和运用不合理
1.主观性较强,科学性缺乏
2.准则描绘不清晰
二、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缺乏评价素养
1.教师角色定位不清晰
2.教师缺乏专业评价素养
(二)学生参与评价积极性不高、自我评价能力缺乏
1.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不高
2.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欠缺
(三)教育政策、学校以及家长的支撑力度不够
1.教育政策给予的关注度不足
2.学校对评价实施的支持力度不够
3.学生家长评价观念陈旧
(四)德育及表现性评价的不易操作性
1.德育的特殊性
2.表现性评价的复杂性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表现性评价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多元主体”、“教人育人”的评价理念
1.树立“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明确学生发展为目的
2.树立“多元主体”的评价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
3.树立“教人育人”的价值理念,突出评价的“教育性”
(二)将评价标准层次化、具体化、透明化
1.评价标准层次化,保证评价标准富有弹性
2.评价标准具体化,与具体行为表现相对应
3.评价标准透明化,保证学生清楚评价标准
(三)选择合适的表现性任务类型并清晰描绘表现性任务
1.根据评价内容选择合适的表现性任务
2.设置具有认知冲突的道德两难情境性情景
3.表现性任务的表述和呈现要清楚明确
(四)专家、教师、学生等多个主体共同参与评分规则开发
1.专家层面:加强与教师、学生等相关人员的交流
2.教师层面:做好评价准备、提高评价素养
3.学生层面:主动参与评价、学会自我反思
四、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指向深度学习的表现性评价——访斯坦福大学评价、学习与公平中心主任Ray Pecheone教授[J]. 周文叶,陈铭洲. 全球教育展望. 2017(07)
[2]表现性评价:历史、实践及未来[J]. 赵德成. 课程·教材·教法. 2013(02)
[3]学校德育的知识基础与德育课程变革[J]. 易连云,邓达. 教育研究. 2007(02)
[4]略论基础教育政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与完善[J]. 单中惠. 教育科学论坛. 2006(11)
[5]重新认识德育课程[J]. 王林义,龙宝兴. 课程.教材.教法. 2005(09)
[6]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J]. 赵德成. 语文建设. 2002(11)
[7]论基础教育考试评价改革的六个重要关系[J]. 黄光扬. 中国教育学刊. 2002(05)
[8]表现性评定——一种新型考试形式[J]. 王海东. 中国考试. 1998(05)
[9]论柯尔柏格对道德教育的建构主义探讨[J]. 魏贤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87 (01)
博士论文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评价研究[D]. 高臣.西南大学 2016
[2]知识论域下的高校德育课程[D]. 邓达.西南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366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36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