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职业疏离现状与形成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07 20:32
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疏离已经成为影响乡村教育发展的障碍,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职业疏离感更为严重。该研究以四个贫困县乡村小学教师群体为例,通过建立二元Logit模型,对该群体的职业疏离感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贫困地区乡村小学教师的疏离感,并非完全如已有研究所述,受城市化驱动或因入职初期经验不足等因素影响。乡村教师生活压力大、职业上升空间狭小以及教学任务繁重是导致他们职业疏离的主要原因。同时作为社会学学科,不能忽视政策环境对乡村老师疏离感的影响,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向中心学校和县城学校高度倾斜,如农村学校生师比高,职称评聘困难,社会保障力度不够,使得乡村老师感受来自多方面的排斥,他们地位被边缘化了,这是乡村教师疏离感形成的深层原因。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1. 疏离感的定义与测量
2. 职业疏离感影响因素研究
3. 有关乡村教师工作特点的研究
4. 有关教师职业疏离感的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乡村老师基本状况
(一)数据来源
(二)乡村教师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1. 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
2. 户口类型和学历
(三)收入状况
(四)职称状况
三、基本命题、假设与模型建立
(一)职业疏离感状况
(二)基本命题与基本假设
(三)模型建立
1.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择与描述
2. 疏离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四、职业疏离感模型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
(二)工作压力与职业上升空间
1. 职务晋升
2. 职称
3. 工作量
(三)生活条件与状况
1. 收入
2. 住所类型
(四)保障状况
五、结论与反思
(一)微观层面原因分析
1. 生活上的压力
2. 职业上升空间狭小
3. 教学任务繁重且庞杂
(二)宏观层面原因分析
1. 体制排斥
2. 市场排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现状与提升策略[J]. 李升伟,李桂云,田淑霞. 教学与管理. 2017(21)
[2]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对“会宁县教师集体出走”事件的反思[J]. 冯帮,陈文博.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01)
[3]大学教师工作疏离感特征及其在组织行为中的作用路径[J]. 于海琴,李玲,梅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5)
[4]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 谢丽丽. 教师教育研究. 2016(04)
[5]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产生工作疏离感——基于5所大学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调查研究[J]. 于海琴,敬鹏飞,王宗怡,方雨果.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1)
[6]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消解[J]. 张辉.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7]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J]. 陈长彬,杨忠,盛鑫.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05)
[8]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的整合研究[J]. 黄丽,陈维政. 当代经济管理. 2012(05)
[9]工作疏离感研究述评[J]. 周浩,龙立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1)
博士论文
[1]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D]. 穆惠涛.东北师范大学 2019
硕士论文
[1]社会支持视角下乡村小学教师的困境研究[D]. 刘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22722
【文章来源】:当代教育论坛. 2020,(02)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0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提出与相关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1. 疏离感的定义与测量
2. 职业疏离感影响因素研究
3. 有关乡村教师工作特点的研究
4. 有关教师职业疏离感的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乡村老师基本状况
(一)数据来源
(二)乡村教师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1. 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
2. 户口类型和学历
(三)收入状况
(四)职称状况
三、基本命题、假设与模型建立
(一)职业疏离感状况
(二)基本命题与基本假设
(三)模型建立
1. 因变量与自变量的选择与描述
2. 疏离感的对数比例回归模型
四、职业疏离感模型分析
(一)城镇化水平
(二)工作压力与职业上升空间
1. 职务晋升
2. 职称
3. 工作量
(三)生活条件与状况
1. 收入
2. 住所类型
(四)保障状况
五、结论与反思
(一)微观层面原因分析
1. 生活上的压力
2. 职业上升空间狭小
3. 教学任务繁重且庞杂
(二)宏观层面原因分析
1. 体制排斥
2. 市场排斥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乡村小学教师资质现状与提升策略[J]. 李升伟,李桂云,田淑霞. 教学与管理. 2017(21)
[2]乡村教师面临的现实困境与出路——对“会宁县教师集体出走”事件的反思[J]. 冯帮,陈文博.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7(01)
[3]大学教师工作疏离感特征及其在组织行为中的作用路径[J]. 于海琴,李玲,梅健.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6(05)
[4]教师“逃离”:农村教育的困境——从G县乡村教师考警察说起[J]. 谢丽丽. 教师教育研究. 2016(04)
[5]是什么让高校教师产生工作疏离感——基于5所大学优势学科实验室的调查研究[J]. 于海琴,敬鹏飞,王宗怡,方雨果. 高等教育研究. 2016(01)
[6]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消解[J]. 张辉.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2)
[7]工作疏离感研究进展[J]. 陈长彬,杨忠,盛鑫.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05)
[8]工作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及后果的整合研究[J]. 黄丽,陈维政. 当代经济管理. 2012(05)
[9]工作疏离感研究述评[J]. 周浩,龙立荣. 心理科学进展. 2011(01)
博士论文
[1]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研究[D]. 穆惠涛.东北师范大学 2019
硕士论文
[1]社会支持视角下乡村小学教师的困境研究[D]. 刘荣.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422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422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