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教学活动教育叙事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20:26
中山咸水歌被誉为“岭南音乐的活化石”,是保留着古越人的民风民俗及越语越歌元素最多的歌种,伴随着疍民这一特殊群体“以水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独特的声音景观。咸水歌广泛流行于广东、广西、福建等沿海一带,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行最广,其中又以中山市的咸水歌为代表,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为保护和传承中山咸水歌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市的音乐家协会、民间艺术家协会等机构重视对咸水歌音乐的研究;为促进咸水歌人才的培养和咸水歌活动氛围的营造,中山市政府先后在中山市内设立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小学,多次举行咸水歌展演与比赛活动等,来促进中山咸水歌人才的培养和城市文化建设。可见,中山咸水歌在中山市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已成为中山市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象征。6所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小学为培养后继人才开展中山咸水歌教学活动,已取得一定的实践成效和经验。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研究的方法,首先,对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设立基础及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的情况进行一个基本概述。其次,主要以中山咸水歌传承基地(以中山市东升镇胜龙小学、坦洲镇新合小学、坦洲镇裕洲小学为例)的授课教师、学生、家...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胜龙小学陈珊珊老师给民歌队学生练声
笔者在胜龙小学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份由胜龙小校)设计的《对花》教学设计,设计如下:案例叙事 4 《胜龙小学校本课程(咸水歌第一课 咸水歌《对花》 设计者:叶惠珍(胜龙小教学目标1、了解咸水歌的由来,体会中山民歌的地方特色演唱《对花》这首歌。2、能掌握咸水歌的唱腔特色。3、能根据生活中花的种类创造性的创编歌词,并教学设想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成水歌的由来及其艺
是下滑音从徵音下滑到角音,这是要用气息轻轻的把音带下来,抒情,婉转的演唱。你要知道这个拖腔可是咸水歌的一大特色和演唱技巧,一定要掌握。”老师一个一个的指出需要注意的点,并进行范唱指导,直到笔者掌握。此外,霍老师还强调声音的发声方法、呼吸气口的处理,表情、动作的设置等。笔者很荣幸于2017 年 12 月 6 日受邀参加星海音乐学院的《千年渔歌唱不停音乐会》,与星海音乐学院教师刘大坚老师对唱咸水歌《对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经过这堂课的学习,笔者的感受是学习咸水歌的演唱并不容易,要掌握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歌词跟旋律,更难的是歌曲韵味的把握和演唱情感的表达。陈锦昌老师曾对笔者说:“我当时向咸水歌传承人——梁容胜学习咸水歌时一天就只学一句,把一句完全唱会了,才继续向下学,所以我现在够胆来教,因为这不是我自己唱的,是我完全模仿学习梁容胜唱的。”可以理解陈锦昌老师当时学习咸水歌时为何要求一天只学好一句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够完全掌握咸水歌的演唱韵味,他要努力的是将咸水歌正确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中山“非遗”咸水歌进课堂的难题及对策[J]. 刘瑞. 音乐时空. 2016(07)
[2]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何巍,张欣. 大众文艺. 2016(05)
[3]关于民族音乐走进课堂现状的几点思考[J]. 戴小荣. 黄河之声. 2015(22)
[4]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J]. 马达,李小威. 艺术百家. 2015(06)
[5]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咸水歌隐性课程开发个案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胜龙小学为例[J]. 李小威. 中国音乐教育. 2014(11)
[6]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刍议[J]. 蒋笛. 湖南社会科学. 2014(04)
[7]基于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岭南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以广州咸水歌为例[J]. 李小威. 艺术教育. 2013(11)
[8]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起点——“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 李小威,马达.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9]乐亭大鼓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基地建设[J]. 何巍. 大众文艺. 2013(03)
[10]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初探[J]. 吴彬.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 张黎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李飞飞.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王姣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论教育叙事[D]. 林德全.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小学音乐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实践的教育叙事研究[D]. 刘赟.扬州大学 2016
[2]广东汉乐培训班传承有效性的教育叙事研究[D]. 曾璐莹.广州大学 2013
[3]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D]. 刘艳.首都师范大学 2011
[4]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D]. 杨帆.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5]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 何象.西南大学 2009
[6]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陈霞.四川师范大学 2008
[7]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D]. 张亚利.河南大学 2008
[8]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丁舒.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 周相玲.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对话教学初探[D]. 李宝庆.曲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18742
【文章来源】:广州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12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胜龙小学陈珊珊老师给民歌队学生练声
笔者在胜龙小学的调查中发现了一份由胜龙小校)设计的《对花》教学设计,设计如下:案例叙事 4 《胜龙小学校本课程(咸水歌第一课 咸水歌《对花》 设计者:叶惠珍(胜龙小教学目标1、了解咸水歌的由来,体会中山民歌的地方特色演唱《对花》这首歌。2、能掌握咸水歌的唱腔特色。3、能根据生活中花的种类创造性的创编歌词,并教学设想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了解成水歌的由来及其艺
是下滑音从徵音下滑到角音,这是要用气息轻轻的把音带下来,抒情,婉转的演唱。你要知道这个拖腔可是咸水歌的一大特色和演唱技巧,一定要掌握。”老师一个一个的指出需要注意的点,并进行范唱指导,直到笔者掌握。此外,霍老师还强调声音的发声方法、呼吸气口的处理,表情、动作的设置等。笔者很荣幸于2017 年 12 月 6 日受邀参加星海音乐学院的《千年渔歌唱不停音乐会》,与星海音乐学院教师刘大坚老师对唱咸水歌《对花》,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经过这堂课的学习,笔者的感受是学习咸水歌的演唱并不容易,要掌握的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歌词跟旋律,更难的是歌曲韵味的把握和演唱情感的表达。陈锦昌老师曾对笔者说:“我当时向咸水歌传承人——梁容胜学习咸水歌时一天就只学一句,把一句完全唱会了,才继续向下学,所以我现在够胆来教,因为这不是我自己唱的,是我完全模仿学习梁容胜唱的。”可以理解陈锦昌老师当时学习咸水歌时为何要求一天只学好一句的目标,他希望自己能够完全掌握咸水歌的演唱韵味,他要努力的是将咸水歌正确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咸水歌悠扬 唱响在课堂——中山“非遗”咸水歌进课堂的难题及对策[J]. 刘瑞. 音乐时空. 2016(07)
[2]文化生态视角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 何巍,张欣. 大众文艺. 2016(05)
[3]关于民族音乐走进课堂现状的几点思考[J]. 戴小荣. 黄河之声. 2015(22)
[4]中山咸水歌的生态环境系统解读[J]. 马达,李小威. 艺术百家. 2015(06)
[5]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咸水歌隐性课程开发个案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胜龙小学为例[J]. 李小威. 中国音乐教育. 2014(11)
[6]文化生态视域下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刍议[J]. 蒋笛. 湖南社会科学. 2014(04)
[7]基于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岭南传统音乐学校传承研究——以广州咸水歌为例[J]. 李小威. 艺术教育. 2013(11)
[8]岭南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起点——“2012中国广州岭南传统音乐研究与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J]. 李小威,马达.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3(02)
[9]乐亭大鼓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保护基地建设[J]. 何巍. 大众文艺. 2013(03)
[10]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学基地建设初探[J]. 吴彬.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博士论文
[1]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小学民族音乐教学研究—问题与对策[D]. 张黎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2]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李飞飞.东北师范大学 2011
[3]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王姣姣.湖南师范大学 2009
[4]论教育叙事[D]. 林德全.华东师范大学 2005
硕士论文
[1]小学音乐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实践的教育叙事研究[D]. 刘赟.扬州大学 2016
[2]广东汉乐培训班传承有效性的教育叙事研究[D]. 曾璐莹.广州大学 2013
[3]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的教育叙事研究[D]. 刘艳.首都师范大学 2011
[4]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研究[D]. 杨帆.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5]生态型师生关系研究[D]. 何象.西南大学 2009
[6]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 陈霞.四川师范大学 2008
[7]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传承的可行性[D]. 张亚利.河南大学 2008
[8]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研究[D]. 丁舒.南京师范大学 2007
[9]关心型师生关系的研究[D]. 周相玲.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对话教学初探[D]. 李宝庆.曲阜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18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18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