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学习指导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04:13

  本文关键词: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学习指导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教育的根本和基础,古诗词是小学语文学习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古诗词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情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因而必须重视古诗词教学的作用。然而现今语文教育中,古诗词的学习上仍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小学课程教育改革深入发展,古诗词教学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和挑战。本文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于古诗学习的要求,结合小学中高学段学生的实际状况,以南京市两所小学的实际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古诗词的学习指导策略。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并对小学中高段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分析,从三个阶段(课前、课堂教学、课后)分析古诗词在教学上产生的问题。研究发现,在课前学习中学生缺少预习准备以及预习反馈评价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的漠视、教学模式程序化倾向严重,在课后出现阅读面狭窄、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第二部分在学习理论及学习指导理论、对话理论的基础上为古诗词的学习指导提供理论依据;并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及评价建议的角度分析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第三部分重点针对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教学产生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指导策略。为了验证学习指导策略可行性,在最后一部分设计并执教了一次古诗课,以供一线教师参考。本文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希望本文的系列指导策略能对小学古诗词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处于二十一世纪,社会环境在改变,学生的学情也在变,古诗词的学习指导策略自然也要相应变化。语文教师要针对当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以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探索古诗词教学的创新策略,指导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在小学阶段打下阅读鉴赏能力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中高学段 古诗词 学习指导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3.2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0-12
  • 二、研究现状综述12-14
  • 三、研究对象和内容14-15
  • 四、研究方法15
  • 五、研究创新点15-16
  • 第一章 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16-25
  • 第一节 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调查意义及目的16
  • 一、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调查目的16
  • 二、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调查意义16
  • 第二节 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调查对象及内容16-20
  • 一、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调查对象16
  • 二、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调查内容16-20
  • 第三节 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分析20-24
  • 一、课前学习现状分析20-21
  • 二、课堂教学现状分析21-23
  • 三、课后学习现状分析23-24
  • 本章小结24-25
  • 第二章 小学中高学段学习指导策略确立依据25-34
  • 第一节 学习理论和学习指导理论25-27
  • 一、学习理论25-26
  • 二、学习指导理论26-27
  • 第二节 对话理论27-29
  • 一、对话教学概念界定27-28
  • 二、对话教学构成要素28-29
  • 第三节 新课标要求29-32
  • 一、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学习目标与内容解读29-30
  • 二、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教学建议解读30-31
  • 三、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评价建议解读31-32
  •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学习指导的有效策略34-63
  • 第一节 课前预习指导策略34-45
  • 一、教师课前准备策略34-44
  • 二、学生课前准备策略44-45
  • 第二节 课堂学习指导策略45-53
  • 一、诵读入境,渲染烘托45-47
  • 二、品味意境,启发想象47-48
  •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48-51
  • 四、比较阅读,拓展延伸51-52
  • 五、当堂检测,巩固提高52-53
  • 第三节 课后学习指导策略53-62
  • 一、巧用佳句名篇53-55
  • 二、组织别样的兴趣活动55-57
  • 三、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57
  • 四、开设多形式的写作训练57-62
  • 本章小结62-63
  • 第四章 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实施案例——以《墨梅》学习指导为例63-71
  • 第一节 课前预习设计63-65
  • 第二节 课堂学习设计65-69
  • 第三节 教学反思69-71
  • 结论与反思71-72
  • 参考文献72-75
  • 附录 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教学现状调查问卷75-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益斌;古诗词教学如何激发审美自觉[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朱红英;古诗词教学浅谈[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3 周晓曦;;古诗词教学——朗读寻趣[J];大学时代;2006年09期

4 施茂枝;;疏言 显象 悟意 化言——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思路[J];语文建设;2006年01期

5 施茂枝;;古诗词教学的两个基本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6年01期

6 毛学良;;关于新课标下古诗词教学的几点感受[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7 王晓枫;;古诗词教学中要重视培养朗诵能力[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黄吉鸿;;小学古诗词诵读创新策略[J];教育科研论坛;2006年S1期

9 谢金辉;;“通读、通讲”的古诗词教学法[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03期

10 吴征翠;;古诗词教学中“读”的艺术[J];写作;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孙慧玲;;诗“情”+画“意”=诗意——浅论小学情景交融类古诗词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2 覃冬梅;;浅谈初中古诗词的鉴赏技巧[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3卷)[C];2010年

3 吕衡;;锦上添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将顶旭;;《忆江南》教学反思[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C];2013年

5 王春霞;;古诗词赏析技法例谈[A];2014年6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6 蒋瑞霞;;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的培养[A];2014年3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赵欣;;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思考[A];2014年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张娟;;初中古诗词比较阅读教学之我见[A];2014年1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9 罗英;;阅读古诗 陶冶情操——浅析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堰市东桥中心小学 陈佩芬;小学生古诗词诵读“三要素”[N];江苏教育报;2012年

2 张家界四中教师 郑玉兰;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尝试[N];张家界日报;2013年

3 贵州省黔西县铁石中学 王杰;古诗词教学之我见[N];大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芦艳 黄剑;古诗词走进海州小学校[N];连云港日报;2008年

5 永年四中 陈付林;中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几个环节[N];学知报;2010年

6 上蔡县东岸乡大苏学校 黄翠平;如何培养小学生古诗词学习兴趣[N];驻马店日报;2014年

7 织金县龙场镇中心村小学 罗皎瑜;浅论小学古诗词教学修辞手法[N];山西青年报;2014年

8 广汉市七一学校 肖玲;浅析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N];学知报;2011年

9 海安县实验小学 张蓉;浅析古诗词教学的情趣化取向[N];江苏教育报;2013年

10 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章玲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点滴谈[N];绍兴日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琦;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2 王艳燕;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于航;试谈初中古诗词情趣教学[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凤娟;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反思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海波;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古诗词教学[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周群伟;中职校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丽萍;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雒婷婷;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与改革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崔玉颖;文本互涉理论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小学中高学段古诗词学习指导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3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3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6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