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4 02:04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要用生成性思维来重构课堂教学观。生成性思维指导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摆脱了计划性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弹性的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创设、意外事件的机智处理、教学主体的多维互动以及对互动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有效利用,强调教学要兼具多元性、差异性、参与性、开放性的特征。这些都为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了空间。但生成性教学并未得到教师的广泛关注和理解,使得实际教学活动呈现“伪生成”和“乱生成”的病态。因此,要实现教学的“真生成”,教师不仅要具备生成性教学的理念,更需要发展其生成性教学能力。以此为基点,对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发展现状和提升过程进行分析,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投入到生成性教学实践以及实现其专业发展无疑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以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研究基石,从量化和质性两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319名小学语文教师,并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现状。接着,通过访谈、观察、个案等质性分析,探寻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和提升的过程。本研...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
1.1.2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需求
1.1.3 自身实践感悟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1.3.2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1.3.3 关于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成性教学
2.1.2 教学能力
2.1.3 生成性教学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问卷的编制
3.1.2 问卷的预测分析
3.1.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发放
3.2 生成性教学能力现状的统计分析
3.2.1 基本信息调查统计
3.2.2 总体水平分析
3.2.3 课前教学弹性预设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3.2.4 课中教学实施操作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3.2.5 课后教学反思重建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3.3 生成性教学能力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3.3.1 不同学校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学历的差异性分析
3.3.3 不同教龄的差异性分析
3.3.4 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3.4 问卷调查结果
3.4.1 能力现状水平的普遍性
3.4.2 能力现状水平的差异性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质性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资料整理
4.1.1 研究对象与研究伦理
4.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4.2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课前教学设计缺乏生成性理念,流于线性化
4.2.2 课中教学实施缺乏教学机智,易丢失生成性资源
4.2.3 课后教学反思欠缺行动力,反思内容与方法单一
第五章 Z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提升过程的个案分析
5.1 自我感知发展阶段
5.1.1 主动投入科学研究,逐步内化生成性教学理念
5.1.2 细心地观察和模仿,寻求教学实施的方法
5.1.3 提升自身反思意识,拓宽反思的途径
5.2 收获外部指导阶段
5.2.1 参加培训组织与学习,聆听专家的建议
5.2.2 走进名师工作团队,收获伙伴的鼓励
5.2.3 师徒结对共同探索,得到导师悉心指导
5.3 专业实践交流阶段
5.3.1 收获颇丰的公开课经历
5.3.2 磨课实录片段对比展示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
6.1 教师自主发展策略
6.1.1 留白生成:更新教学预设的知识
6.1.2 留心生成:寻求提升教学实施技能的方法
6.1.3 批判生成:加强教学反思的系统性
6.2 学校支持发展策略
6.2.1 构建共生的教学团队,优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
6.2.2 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完善教学能力发展激励制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访谈提纲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教学环节看生成性教学的实现[J]. 李俊堂. 教育学术月刊. 2017(12)
[2]论学生课堂教学参与中教师的话语能力——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的探析[J]. 王珊,吴娱.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6)
[3]深度阅读教学视阈下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内涵与结构[J]. 余玲艳,代建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9)
[4]我国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热点与展望——基于2005-2015年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 张剑,李彬,申姗姗,马云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8)
[5]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J]. 李春香,姜兆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17(09)
[6]课堂“观-诊-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J]. 楼美刚.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8)
[7]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模型的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10位特级教师的深度访谈[J]. 韦斯林,王巧丽,贾远娥,陈飞霞.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4)
[8]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可能价值与实践路向[J]. 程良宏.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8)
[9]生成性教学:知识观超越与方法论转向[J]. 余宏亮.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9)
[10]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落差与价值回归[J]. 朱江华,程良宏,李欢欢.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4)
博士论文
[1]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 周启加.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数学教学生成研究[D]. 李祎.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 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王宪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中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袁小琳.陕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49614
【文章来源】:江南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7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课程改革倡导“动态生成”
1.1.2 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需求
1.1.3 自身实践感悟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关于生成性教学的研究
1.3.2 关于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
1.3.3 关于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生成性教学
2.1.2 教学能力
2.1.3 生成性教学能力
2.2 理论基础
2.2.1 现代哲学的生成性思维理论
2.2.2 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第三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
3.1 调查设计
3.1.1 问卷的编制
3.1.2 问卷的预测分析
3.1.3 正式问卷的形成与发放
3.2 生成性教学能力现状的统计分析
3.2.1 基本信息调查统计
3.2.2 总体水平分析
3.2.3 课前教学弹性预设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3.2.4 课中教学实施操作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3.2.5 课后教学反思重建能力的描述性分析
3.3 生成性教学能力的人口学变量分析
3.3.1 不同学校性质的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学历的差异性分析
3.3.3 不同教龄的差异性分析
3.3.4 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
3.4 问卷调查结果
3.4.1 能力现状水平的普遍性
3.4.2 能力现状水平的差异性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的质性分析
4.1 研究对象与资料整理
4.1.1 研究对象与研究伦理
4.1.2 资料收集与整理
4.2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课前教学设计缺乏生成性理念,流于线性化
4.2.2 课中教学实施缺乏教学机智,易丢失生成性资源
4.2.3 课后教学反思欠缺行动力,反思内容与方法单一
第五章 Z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提升过程的个案分析
5.1 自我感知发展阶段
5.1.1 主动投入科学研究,逐步内化生成性教学理念
5.1.2 细心地观察和模仿,寻求教学实施的方法
5.1.3 提升自身反思意识,拓宽反思的途径
5.2 收获外部指导阶段
5.2.1 参加培训组织与学习,聆听专家的建议
5.2.2 走进名师工作团队,收获伙伴的鼓励
5.2.3 师徒结对共同探索,得到导师悉心指导
5.3 专业实践交流阶段
5.3.1 收获颇丰的公开课经历
5.3.2 磨课实录片段对比展示
第六章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的对策
6.1 教师自主发展策略
6.1.1 留白生成:更新教学预设的知识
6.1.2 留心生成:寻求提升教学实施技能的方法
6.1.3 批判生成:加强教学反思的系统性
6.2 学校支持发展策略
6.2.1 构建共生的教学团队,优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平台
6.2.2 建立评价和监督机制,完善教学能力发展激励制度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 小学语文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访谈提纲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教学环节看生成性教学的实现[J]. 李俊堂. 教育学术月刊. 2017(12)
[2]论学生课堂教学参与中教师的话语能力——基于费尔克拉夫批判话语分析理论的探析[J]. 王珊,吴娱.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6)
[3]深度阅读教学视阈下语文教师的关键能力:内涵与结构[J]. 余玲艳,代建军.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9)
[4]我国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热点与展望——基于2005-2015年CNKI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 张剑,李彬,申姗姗,马云鹏.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28)
[5]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策略[J]. 李春香,姜兆华. 继续教育研究. 2017(09)
[6]课堂“观-诊-疗”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探索[J]. 楼美刚. 上海教育科研. 2017(08)
[7]教师学科教学能力模型的建构——基于扎根理论的10位特级教师的深度访谈[J]. 韦斯林,王巧丽,贾远娥,陈飞霞. 教师教育研究. 2017(04)
[8]作为教学哲学的生成性教学:可能价值与实践路向[J]. 程良宏. 教育发展研究. 2016(18)
[9]生成性教学:知识观超越与方法论转向[J]. 余宏亮. 课程.教材.教法. 2016(09)
[10]生成性教学的实践落差与价值回归[J]. 朱江华,程良宏,李欢欢.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4)
博士论文
[1]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发展研究[D]. 周启加.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2]数学教学生成研究[D]. 李祎.南京师范大学 2007
[3]从“预成”到“生成”—境遇性教学导论[D]. 罗祖兵.华中师范大学 2007
[4]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王宪平.华东师范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中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袁小琳.陕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496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4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