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2021-12-24 15:48
从1999年到2019年,中国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经历了20年的从"学历"迈向"学力"的卓越过程,实现了从"旧三级"转向"新三级"的初步尝试、从"收费"到"免费"的多样探索、从"质量"到"卓越"的分层推进、从"多样"到"标准"的全面引领,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选拔方式、协同机制、育人模式、课程设计、教学创新。同时,也面临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理论性"与"实践性"分野、"辅助性"与"替代性"困惑、"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摇摆。未来教师的培养应坚持综合化培养的目标定位,落实核心素养;精英化培养的价值取向,实现卓越浸润;研究性培养的学术导向,践行学术旨趣;融合性培养的评价关怀,夯实协作机制。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3(04)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从“学历”迈向“学力”的卓越历程
(一)从“旧三级”转向“新三级”的初步尝试(1999—2006年)
(二)从“收费”到“免费”的多样探索(2007—2013年)
(三)从“数量”到“卓越”的分层推进(2014—2017年)
(四)从“多样”到“标准”的全面引领(2018—2019年)
二、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中国经验
(一)选拔方式:从“单一高考”到“多元录取”
(二)协同机制:从“高校培养”到“多方协作”
(三)模式探索:“全科”“分科”抑或“中间道路”
(四)课程设计:从“学科+教育”到“领域+模块”
(五)教学创新:从单一的“PPT”到多样的“App”
三、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深层问题
(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真假命题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取向分野
(三)“辅助性”与“替代性”的技术困惑
(四)“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育人偏移
四、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未来展望
(一)综合化培养的目标定位——落实核心素养
(二)精英化培养的价值取向——实现卓越浸润
(三)研究性培养的学术导向——践行学术旨趣
(四)融合性培养的评价关怀——夯实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金课观——兼论大学教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J]. 李芒. 煤炭高等教育. 2019(03)
[2]大学教学的技术理性及其超越[J]. 朱德全,吕鹏. 教育研究. 2018(08)
[3]教师教育中“为考而教”的现象与对策[J]. 孙德芳. 教育研究. 2017(04)
[4]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 肖瑶,陈时见. 教育研究. 2013(08)
[5]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批判——兼论准教师实践知识的养成[J]. 孙德芳.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4)
[6]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J]. 马云鹏,解书,赵冬臣,李业平.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4)
[7]当前我国师范专业招生问题及对策探讨[J].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教师教育的特性与政策选择[J]. 胡亚天. 课程.教材.教法. 2003(05)
[9]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J]. 唐安国. 上海高教研究. 1992(04)
本文编号:3550766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0,3(04)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从“学历”迈向“学力”的卓越历程
(一)从“旧三级”转向“新三级”的初步尝试(1999—2006年)
(二)从“收费”到“免费”的多样探索(2007—2013年)
(三)从“数量”到“卓越”的分层推进(2014—2017年)
(四)从“多样”到“标准”的全面引领(2018—2019年)
二、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中国经验
(一)选拔方式:从“单一高考”到“多元录取”
(二)协同机制:从“高校培养”到“多方协作”
(三)模式探索:“全科”“分科”抑或“中间道路”
(四)课程设计:从“学科+教育”到“领域+模块”
(五)教学创新:从单一的“PPT”到多样的“App”
三、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深层问题
(一)“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真假命题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取向分野
(三)“辅助性”与“替代性”的技术困惑
(四)“教为中心”与“学为中心”的育人偏移
四、小学教师本科培养的未来展望
(一)综合化培养的目标定位——落实核心素养
(二)精英化培养的价值取向——实现卓越浸润
(三)研究性培养的学术导向——践行学术旨趣
(四)融合性培养的评价关怀——夯实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学金课观——兼论大学教学的若干基本问题(一)[J]. 李芒. 煤炭高等教育. 2019(03)
[2]大学教学的技术理性及其超越[J]. 朱德全,吕鹏. 教育研究. 2018(08)
[3]教师教育中“为考而教”的现象与对策[J]. 孙德芳. 教育研究. 2017(04)
[4]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内涵与实现路径[J]. 肖瑶,陈时见. 教育研究. 2013(08)
[5]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批判——兼论准教师实践知识的养成[J]. 孙德芳.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4)
[6]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J]. 马云鹏,解书,赵冬臣,李业平. 高等教育研究. 2008(04)
[7]当前我国师范专业招生问题及对策探讨[J]. 胡艳. 教师教育研究. 2007(03)
[8]教师教育的特性与政策选择[J]. 胡亚天. 课程.教材.教法. 2003(05)
[9]我国高等师范院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J]. 唐安国. 上海高教研究. 1992(04)
本文编号:3550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50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