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国民政府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29 00:59
  语文教科书中的选文几乎都文情并茂,是具有意蕴美和语言美的经典性文章,是人类和民族文化的结晶。因此,语文教科书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以及民族文化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增强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语文教科书既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某一时期文化的构成体,又是传播和传承文化的载体,使得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但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有限制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能成为教科书中的内容,只有值得传递的文化才能够进入教科书。教科书中编选的传统文化就是根据编者的价值观和特定团体的利益精选和加工出来的,其中不可避免地蕴含着价值取向。由于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发展相对稳定,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是教科书编制的黄金时期。而且少有学者对这一时期的教科书进行研究,因此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本研究以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三套小学语文教科书包括商务印书馆《复兴国语教科书》、开明书店《开明国语课本》、中华书局《小学国语读本》中的传统文化篇目即神话、寓言和传说为分析样本,借鉴前人的研究框架建构起本研究的价值取向分析框架包括个人私德、家庭伦理、...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7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国民政府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研究


开明书店《景阳冈》武松打虎场景

中华书局,赤壁之战,生活常识,人心


中华书局《晏子使楚》

《愚公移山》,愚公,中华书局


开明书店《愚公移山》结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四点创新——以《开明国语课本》为例[J]. 卢素侠,王玉.  语文建设. 2017(31)
[2]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用字研究——以商务印书馆四套国语教科书为中心的考察[J]. 俞明雅.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3]国定教科书:时代价值及其局限——从南京国民政府的国定教科书说起[J]. 张文,石鸥.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6)
[4]我国语文教科书史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分析[J]. 俞明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03)
[5]民国时期小学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编辑特色[J]. 于翠玲.  中国编辑. 2016(03)
[6]本体契合:《开明国语课本》插图的“儿童相”[J]. 吴小鸥,徐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23)
[7]儿童本位: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选文编排[J]. 沈玲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05)
[8]民国中期(1917—1937)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变革——以《开明国语课本》为考察中心[J]. 赵颖霞,沙占华.  保定学院学报. 2015(01)
[9]多元视角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从民国语文教科书说开去[J]. 林长山.  语文建设. 2014(25)
[10]民国与当代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比较研究——以“开明版”和“人教版”为例[J]. 屠锦红.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2)

博士论文
[1]《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 喻永庆.华中师范大学 2011
[2]民国小学语文教材研究[D]. 范远波.华东师范大学 2007
[3]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 毕苑.北京师范大学 2004
[4]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傅建明.华东师范大学 2002

硕士论文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儒家仁爱文化选篇研究[D]. 王艺璇.中央民族大学 2017
[2]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民间故事选文研究[D]. 袁田莉.华中师范大学 2017
[3]叶圣陶小学国语教科书选文研究[D]. 徐红玉.山东师范大学 2015
[4]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审美价值研究[D]. 张琦.上海师范大学 2015
[5]201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中华传统文化问题研究[D]. 王美懿.中央民族大学 2015
[6]《开明国语课本》与人教版《小学语文》选文对比研究[D]. 张文.西南大学 2014
[7]开明国语课本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比较研究[D]. 李燕红.南京师范大学 2014
[8]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选文编排研究[D]. 刘畅.重庆师范大学 2014
[9]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 孙雯雯.华东师范大学 2014
[10]《开明国语课本》与语文S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 黄飞可.广州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5550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550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9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