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7 18:41
近些年来,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信息素养已逐渐成为每个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不再是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它将发展成为满足信息社会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由于小学信息技术科目不涉及考试,导致存在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忽视问题,传统教学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在教学目标、内容和策略上基本没有实质性改变。在此背景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以西安市阎良区某小学四年级一班和二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一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法,二班采用传统教学法,从学校现有的教学实际条件出发,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情境、学生在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主要面临的问题困境,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提出将问题解决教学法引入该课程,详细论述了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并进行了实践验证。本研究分为五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及问题解决教...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献发表时间统计图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12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一)问题的含义研究问题解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问题。对于“问题”的含义有多种界定与理解。《汉语大词典》对“问题”的定义是问题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要求回答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事故或意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美国的纽威尔和西蒙对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即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1]通常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如图2-1所示)。首先是初始状态,该状态包括个体的原有经验,是已有的条件,这种状态可能是清晰明确的,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其次是目标状态,这种状态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存在;问题的第三个要素是初始状态如何到达最终目标状态的转化过程(即达标通路),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关键所在,非常重要。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在布置问题时,直接通过记忆、机械的操作就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任何加工,这样的问题不能称为问题。[2]真正的问题应该是需要学生研究探索的,并不是立刻就能解决的。图2-1问题基本要素转化图(二)问题的分类从问题的概括水平高低来分类,问题可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具体问题是指那些容易回答、概括水平低、有特定解决方法的问题;而抽象问题是指普通情况下的问题,[1]吴沛东.高中生在导数问题解决中的学习调查与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5.[2]邵志芳著.认知也理学一一理论、实验和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0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难以回答的、泛化程度高。具体问题一般很容易解决;抽象问题则需要解决者除具备基本的知识外有更广更高的知识要求、需要有系统的知识,并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从问题的组织结构来分类,问题可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良构问题的已知条件(初始状态)和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都非常清楚,按流程可以逐步解决,比如:“1+1=?”就是良构问题,课本的练习题大多属于良构的;而劣构问题的已知条件(初始状态)和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并不是很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通常需要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也容易使人困惑,比如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精英,这些问题都较难解决,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良构问题为解决劣构问题奠定了基础,解决劣构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图2-2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对比图综上所述,本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属于劣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来完成的,有一定的开放性。(三)问题解决在上个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对“问题解决”进行了初步研究,关于问题解决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把学生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目的,使学生达到一种解决困惑,解决疑难杂症的目的;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下来,有利于人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测评法研究[J]. 杨滨,张炳林.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8)
[2]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高信息科技课堂参与度的研究[J]. 周纯.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Z1)
[3]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J]. 李玮.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27)
[4]协作问题解决学习中支架学习任务和团体认知的设计研究[J]. 蔡慧英,顾小清.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4)
[5]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 伍远岳,谢伟琦.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04)
[6]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 张新军. 教育信息技术. 2013(05)
[7]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特征[J]. 马志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02)
[8]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探究[J]. 赵萱.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08)
[9]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 林枋,成丽娟.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1)
[10]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解决教学实证研究[J]. 王光生,何克抗. 当代教师教育. 2008(04)
博士论文
[1]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D]. 刘友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小学数学三年级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 蔡芝越.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 赵雪欧.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石胜香.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微课支持的协作问题解决学习研究—过程支持及其活动设计[D]. 陈婧雅.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基于加涅学习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安琦.云南大学 2015
[6]“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史玲玲.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高中生在导数问题解决中的学习调查与对策研究[D]. 吴沛东.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李彦刚.西北师范大学 2013
[9]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欢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0]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证研究[D]. 李玉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75063
【文章来源】: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
【文章页数】:6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文献发表时间统计图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112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2.1相关概念(一)问题的含义研究问题解决,首先要明白什么是问题。对于“问题”的含义有多种界定与理解。《汉语大词典》对“问题”的定义是问题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要求回答的题目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关键、重要事故或意外。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美国的纽威尔和西蒙对问题所下的定义:“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马上知道对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就构成问题。即个体未能直接达到目标时所处的情境。”[1]通常问题解决中的问题包含三个基本的要素(如图2-1所示)。首先是初始状态,该状态包括个体的原有经验,是已有的条件,这种状态可能是清晰明确的,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其次是目标状态,这种状态是我们期待的结果,并不一定真实存在;问题的第三个要素是初始状态如何到达最终目标状态的转化过程(即达标通路),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的关键所在,非常重要。也有学者认为,教师在布置问题时,直接通过记忆、机械的操作就能解决的问题,不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任何加工,这样的问题不能称为问题。[2]真正的问题应该是需要学生研究探索的,并不是立刻就能解决的。图2-1问题基本要素转化图(二)问题的分类从问题的概括水平高低来分类,问题可分为具体问题和抽象问题。具体问题是指那些容易回答、概括水平低、有特定解决方法的问题;而抽象问题是指普通情况下的问题,[1]吴沛东.高中生在导数问题解决中的学习调查与对策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5.[2]邵志芳著.认知也理学一一理论、实验和应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01.
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2难以回答的、泛化程度高。具体问题一般很容易解决;抽象问题则需要解决者除具备基本的知识外有更广更高的知识要求、需要有系统的知识,并在不断的探索中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从问题的组织结构来分类,问题可分为良构问题和劣构问题。良构问题的已知条件(初始状态)和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都非常清楚,按流程可以逐步解决,比如:“1+1=?”就是良构问题,课本的练习题大多属于良构的;而劣构问题的已知条件(初始状态)和要达到的目标(目标状态)并不是很明确,各种影响因素不确定,通常需要具有较强的发散思维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也容易使人困惑,比如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把学生培养成精英,这些问题都较难解决,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良构问题为解决劣构问题奠定了基础,解决劣构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大一些。图2-2良构问题与劣构问题对比图综上所述,本教学研究中的“问题”并不是显而易见、很容易解决的问题,属于劣构问题,是需要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探究来完成的,有一定的开放性。(三)问题解决在上个世纪初,一些心理学家已经对“问题解决”进行了初步研究,关于问题解决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他们认为问题解决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把学生将之前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问题研究的过程;问题解决是一种目的,使学生达到一种解决困惑,解决疑难杂症的目的;问题解决是一种能力,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可促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长期下来,有利于人才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测评法研究[J]. 杨滨,张炳林. 电化教育研究. 2017(08)
[2]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高信息科技课堂参与度的研究[J]. 周纯.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16(Z1)
[3]问题解决式教学在高中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策略[J]. 李玮.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27)
[4]协作问题解决学习中支架学习任务和团体认知的设计研究[J]. 蔡慧英,顾小清. 开放教育研究. 2015(04)
[5]问题解决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 伍远岳,谢伟琦.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3(04)
[6]基于问题解决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J]. 张新军. 教育信息技术. 2013(05)
[7]问题解决学习活动中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特征[J]. 马志强.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3(02)
[8]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方法探究[J]. 赵萱.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1(08)
[9]情境学习理论支撑下基于问题的网络学习[J]. 林枋,成丽娟. 中国电化教育. 2009(11)
[10]信息技术环境下问题解决教学实证研究[J]. 王光生,何克抗. 当代教师教育. 2008(04)
博士论文
[1]高中生问题解决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D]. 刘友霞.华东师范大学 2015
硕士论文
[1]小学数学三年级问题解决教学研究[D]. 蔡芝越.上海师范大学 2018
[2]问题解决教学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 赵雪欧.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 石胜香.华中师范大学 2015
[4]微课支持的协作问题解决学习研究—过程支持及其活动设计[D]. 陈婧雅.华东师范大学 2015
[5]基于加涅学习理论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 安琦.云南大学 2015
[6]“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史玲玲.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高中生在导数问题解决中的学习调查与对策研究[D]. 吴沛东.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问题解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 李彦刚.西北师范大学 2013
[9]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欢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0]基于问题解决的高中物理习题教学实证研究[D]. 李玉琢.东北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575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57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