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及其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06 17:43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基于一定价值观念的指引,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种心理偏向。所谓课程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以一定的客观价值标准为依据,在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以及进行课程评价时所持的某种价值倾向和态度。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基础,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科学与否事关课程改革的成败与育人的成效。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历经多次改革,在不同历史阶段德育课程改革有其特定的课程价值取向。当前面临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变革及学生道德发展的新态势,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基于此,本研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文本资料为依据,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脉络、特点、原因以及困境,在此基础上探寻当前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改革应有的价值取向,以为新时期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服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演变脉络来看,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主要经历了由服务政治的社会本位取向(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到服务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工具主义...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思路、内容及对象的确定
(七)研究重、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历史考察: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脉络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1949-1977年)
1.“服务政治的社会本位取向”的形成
2.“服务政治的社会本位取向”的分析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1978-1999年)
1.“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工具主义取向”的形成
2.“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工具主义取向”的分析
(三)21世纪以来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2000年至今)
1.“以人为本的生活化取向”的形成
2.“以人为本的生活化取向”的分析
二、理性探析: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特点及动因分析
(一)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特点
1.由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回归
2.由单一取向走向多元化取向
3.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二)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作用
2.教育思潮和德育理论发展的强力推动
3.受制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
三、实然审视: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现状反思
(一)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困境
1.非教育性因素长期制约着德育课程价值取向
2.国际性取向略显丰富而民族性取向相对不足
3.强调适应学生生活相对缺乏对生活适度超越的关注
(二)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困境
1.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2.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不足
3.缺乏德育课程评价落实的保障机制
四、应然建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前景展望
(一)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应有定位
1.社会本位取向和个体本位取向的协同发展
2.体现国际性取向和保持民族性取向的结合
3.实现适应性取向和超越性取向的有机统一
(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策略
1.加强小学德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2.合理建构和优化小学德育课程资源
3.进一步完善小学德育课程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中国70年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基于7套人教版初中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 孙婧,张蕴甜.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06)
[2]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政策语境视角[J]. 张雅慧,王阳,唐汉卫. 教育科学研究. 2019(10)
[3]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学德育课程的嬗变与反思[J]. 李敏,崔露涵.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9)
[4]道德的可认知性与德育课程的形态:兼论儿童公共参与[J]. 严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5]建国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J]. 曹茂甲. 上海教育科研. 2019(05)
[6]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 吴潜涛,郭灏.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02)
[7]探索与回归:中小学德育40年历程回顾[J]. 檀传宝,陈国清. 中小学管理. 2018(12)
[8]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J]. 班建武. 中国德育. 2018(20)
[9]德育课程实施中的深层矛盾及其破解[J]. 程伟.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5)
[10]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J]. 张文静,夏鹏翔. 中国德育. 2017(21)
博士论文
[1]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杜光友.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范巍.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 刘小红.西南大学 2013
[4]反思与抉择[D]. 高金锋.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 刘洁璇.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 孙峰.陕西师范大学 2010
[7]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 刘向永.东北师范大学 2010
[8]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 张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德育价值论[D]. 刘先义.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 张晓东.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D]. 田金雨.扬州大学 2019
[2]教育回归生活视域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研究[D]. 蔺士琦.河北大学 2019
[3]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D]. 张磊.沈阳大学 2018
[4]少先队活动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孙志慧.陕西师范大学 2018
[5]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权力关系的演变[D]. 李智强.湖南师范大学 2017
[6]小学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D]. 刘娇.南京师范大学 2017
[7]建国以来小学“品德课”改革的价值取向分析[D]. 张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6
[8]生命关怀: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D]. 邢文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研究[D]. 张晓.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0]课程价值观与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陈晓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1347
【文章页数】:8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目的和意义
(六)研究思路、内容及对象的确定
(七)研究重、难点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历史考察: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脉络
(一)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1949-1977年)
1.“服务政治的社会本位取向”的形成
2.“服务政治的社会本位取向”的分析
(二)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1978-1999年)
1.“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工具主义取向”的形成
2.“以社会价值为中心的工具主义取向”的分析
(三)21世纪以来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2000年至今)
1.“以人为本的生活化取向”的形成
2.“以人为本的生活化取向”的分析
二、理性探析: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嬗变特点及动因分析
(一)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特点
1.由工具价值向本体价值回归
2.由单一取向走向多元化取向
3.由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习过程
(二)新中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原因分析
1.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共同作用
2.教育思潮和德育理论发展的强力推动
3.受制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变化
三、实然审视: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嬗变的现状反思
(一)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理论困境
1.非教育性因素长期制约着德育课程价值取向
2.国际性取向略显丰富而民族性取向相对不足
3.强调适应学生生活相对缺乏对生活适度超越的关注
(二)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困境
1.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和专业化水平较低
2.德育课程资源开发、整合与利用不足
3.缺乏德育课程评价落实的保障机制
四、应然建构: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前景展望
(一)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应有定位
1.社会本位取向和个体本位取向的协同发展
2.体现国际性取向和保持民族性取向的结合
3.实现适应性取向和超越性取向的有机统一
(二)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实现策略
1.加强小学德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2.合理建构和优化小学德育课程资源
3.进一步完善小学德育课程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中国70年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基于7套人教版初中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J]. 孙婧,张蕴甜.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9(06)
[2]新中国成立70年小学品德课程改革的回顾与反思——基于政策语境视角[J]. 张雅慧,王阳,唐汉卫. 教育科学研究. 2019(10)
[3]改革开放四十年小学德育课程的嬗变与反思[J]. 李敏,崔露涵. 当代教育科学. 2019(09)
[4]道德的可认知性与德育课程的形态:兼论儿童公共参与[J]. 严开宏.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5]建国7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变迁[J]. 曹茂甲. 上海教育科研. 2019(05)
[6]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的创新发展及其实现路径[J]. 吴潜涛,郭灏.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9(02)
[7]探索与回归:中小学德育40年历程回顾[J]. 檀传宝,陈国清. 中小学管理. 2018(12)
[8]从被动适应走向主动超越——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德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脉络[J]. 班建武. 中国德育. 2018(20)
[9]德育课程实施中的深层矛盾及其破解[J]. 程伟. 教育科学研究. 2018(05)
[10]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J]. 张文静,夏鹏翔. 中国德育. 2017(21)
博士论文
[1]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杜光友.华中师范大学 2014
[2]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范巍.东北师范大学 2013
[3]中国现当代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的流变与反思[D]. 刘小红.西南大学 2013
[4]反思与抉择[D]. 高金锋.华东师范大学 2012
[5]小学品德课程价值生成研究[D]. 刘洁璇.南京师范大学 2011
[6]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 孙峰.陕西师范大学 2010
[7]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 刘向永.东北师范大学 2010
[8]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D]. 张红.东北师范大学 2008
[9]德育价值论[D]. 刘先义.山东师范大学 2008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 张晓东.南京师范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小学德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研究[D]. 田金雨.扬州大学 2019
[2]教育回归生活视域下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实施研究[D]. 蔺士琦.河北大学 2019
[3]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的实践研究[D]. 张磊.沈阳大学 2018
[4]少先队活动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孙志慧.陕西师范大学 2018
[5]改革开放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权力关系的演变[D]. 李智强.湖南师范大学 2017
[6]小学德育教科书价值取向的比较研究[D]. 刘娇.南京师范大学 2017
[7]建国以来小学“品德课”改革的价值取向分析[D]. 张琳琳.山东师范大学 2016
[8]生命关怀:当代中国高校德育的基本价值取向[D]. 邢文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9]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学德育课程价值取向变迁的研究[D]. 张晓.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0]课程价值观与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陈晓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711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711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