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以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为例
发布时间:2023-09-17 16:38
当今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快,课程改革也在加速推进,自2001年9月实施新课改以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一线教师纷纷开展探究式教学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对于探究式教学的相关研究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到底在数学课堂上应该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呢?基于这样的疑问,我们思考,经过精心设计、反复修改的优质课是怎样进行探究教学的呢?科学领域中关于探究教学的研究有很多,但数学学科中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研究解决的问题是:(1)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参考大量的中外文献,初步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通过反复观看数学优质课、结合专家意见,完善构建的框架。之后根据这个框架,进一步分析小学数学优质课中探究式课堂的特点,丰富探究教学理论,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提供一些借鉴。(2)基于构建的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对小学数学优质课进行分析基于构建的框架对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中的探究教学过程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对于第一个问题,在查阅大量文献、反复观看视频和询问专家教师的基础上,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探究教学特征分析框架,其中共包括五个方面:问题的来源...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2.现实教学的需要
3.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问题
1.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
2.基于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小学数学优质课进行分析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四)论文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
1.探究
2.探究教学
3.数学探究教学
(二)探究教学的相关研究
1.关于探究教学过程的相关研究
2.关于探究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3.进行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三)综述小结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专家咨询法
(二)研究框架的建立
1.框架建立的合理性
2.建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
(三)研究对象
1.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
2.研究样本的选取
(四)数据的收集
(五)数据分析
(六)研究信度
四、研究结果
(一)C1教师的课——展开与折叠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二)C2教师的课——多边形内角和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三)C3教师的课——认识比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四)C4教师的课——分数的意义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
(三)研究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本文编号:3847805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言
(一)研究背景
1.课程改革的需要
2.现实教学的需要
3.教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需要
(二)研究问题
1.构建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
2.基于构建的分析框架对小学数学优质课进行分析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际意义
(四)论文创新之处
(五)论文结构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研究
1.探究
2.探究教学
3.数学探究教学
(二)探究教学的相关研究
1.关于探究教学过程的相关研究
2.关于探究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
3.进行探究教学的必要性
(三)综述小结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专家咨询法
(二)研究框架的建立
1.框架建立的合理性
2.建立小学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特征分析框架
(三)研究对象
1.全国小学数学优质课
2.研究样本的选取
(四)数据的收集
(五)数据分析
(六)研究信度
四、研究结果
(一)C1教师的课——展开与折叠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二)C2教师的课——多边形内角和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三)C3教师的课——认识比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四)C4教师的课——分数的意义
1.问题的来源
2.问题的类型
3.教师提问的目的
4.学生的回答
5.教师的后续教学行动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启示
(三)研究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本文编号:3847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384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