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14:17

  本文关键词: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翻转课堂 学习行为 数学学习行为


【摘要】:自2011年“翻转课堂”在美国各地兴起后,很快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关注。翻转课堂所倡导的“以生为本,还学于生”的理念,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具开放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研究数学翻转课堂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国内教育界对翻转课堂的研究热情很高,但还处于研究的初级起步阶段,仅仅停留在对翻转课堂意义的认识及各种教学实践的实施流程,关于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然而,影响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不仅仅是怎样的教学模式,重要的是学生怎样“学”。研究翻转课堂中的学生学习行为,能更全面地了解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笔者通过对工作所在地正在实施数学翻转课堂实验的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及一所初中的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及非正式访谈,并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得到以下结论:一、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差别。二、不同年龄的学生在翻转课堂中的数学学习行为有一定的差异。三、翻转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还存在一些消极情况。针对翻转课堂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行为还存在的一些消极情况,笔者提出了一些优化策略:一、精心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二、设计切实、可行的学习单。三、组织好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四、重视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键词】:翻转课堂 学习行为 数学学习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33.6;G43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绪论9-20
  • 1.1 选题的缘由9-10
  • 1.2 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0-11
  • 1.3 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11-12
  • 1.3.1 研究的目的11
  • 1.3.2 研究的内容11-12
  • 1.3.3 研究的方法12
  • 1.4 研究综述12-17
  • 1.4.1 国外相关研究12-14
  • 1.4.2 国内相关研究14-17
  • 1.4.3 对已有研究的思考17
  • 1.5 有关概念的界定17-20
  • 第2章 研究设计20-27
  • 2.1 研究的理论依据20-23
  • 2.2 研究对象23
  • 2.3 研究工具23-25
  • 2.4 研究过程25-27
  • 第3章 分析与结论27-51
  • 3.1 课前学习行为调查的结果分析27-33
  • 3.1.1 课前预习的学习兴趣27-28
  • 3.1.2 课前预习的学习方式28-30
  • 3.1.3 课前预习的学习投入30-31
  • 3.1.4 课前预习的学习效能感31-33
  • 3.2 课中学习行为调查的结果分析33-38
  • 3.2.1 课堂上的学习兴趣33-34
  • 3.2.2 课堂上的学习方式34-35
  • 3.2.3 课堂上的学习投入35-37
  • 3.2.4 课堂上的学习效能感37-38
  • 3.3 课后学习行为调查的结果分析38-44
  • 3.3.1 课后复习的学习兴趣38-39
  • 3.3.2 课后复习的学习方式39-41
  • 3.3.3 课后复习的学习投入41-42
  • 3.3.4 课后复习的学习效能感42-44
  • 3.4 翻转课堂中的学生数学学习行为的调查结论44-51
  • 第4章 讨论与建议51-64
  • 4.1 精心设计与制作微课视频51-52
  • 4.2 设计切实、可行的学习单52-56
  • 4.3 组织好课堂上的互动交流56-58
  • 4.4 重视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培养58-59
  • 4.5 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59-64
  • 第5章 对本研究的进一步思考64-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 A67-70
  • 附录 B70-72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和学新;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J];教育研究;1997年11期

2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3 魏耀发;;用数据解读“学生喜欢”[J];上海教育;2010年17期

4 唐明;导学——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J];四川教育;1999年Z1期

5 陈秀玲;教学的动态生成过程与教学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12期

6 李宏,吴颖康,李士,

本文编号:10006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0006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e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