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自立特质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作用的纵向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际自立特质对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作用的纵向研究
【摘要】:虽然不少学者认为人格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但是目前尚缺乏人格与认知重评、表达抑制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的纵向研究。根据人际自立与情绪关系的系列研究,假设人际自立特质会影响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采用青少年学生人际自立量表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74名大学生进行了间隔6个月的两次调查。结果发现,人际主动、人际灵活显著预测6个月后的认知重评。这提示某些人格特质可以影响特定情绪调节策略的使用。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川北医学院组织部;
【基金】: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人际自立抵御人际应激的功能与机制研究”(13SKB004)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人际自立是利于个体自己去解决所遇到的基本人际问题的综合性人际人格,包括人际独立、人际主动、人际责任、人际灵活和人际开放五种特质(夏凌翔,黄希庭,2008)。其是自立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一种为我国传统文化所重视的优秀人际品质(夏凌翔,2010),被视为健全人格的重要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增友;;青年职业价值观问卷的初步编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陈建文;;健康人格教育的理论透视[J];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3 饶异伦;;教师人格和教师理想人格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马一波;;人格研究的文化背景[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刘琦;白杨;孙红;;医学生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9期
6 郭侃;曾维希;;大学生中庸思维在情绪调节和情绪间的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7期
7 贾远娥;李宏翰;;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实质及其认知机制[J];江苏高教;2010年04期
8 张华东;;“人格心理学”公选课课程设计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年32期
9 刘咏;;建构自我和谐的心理学思考与对策[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年08期
10 辛增友;陈安梅;;浅谈心理学的中国化取向及对健康心理养成教育研究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吕厚超;严洁;;职业价值观的心理维度与问卷编制[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严开胜;生产型企业员工工作不安全感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李虎林;当代人格教育的理论求索与时代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9 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07年
10 杨新国;中小学教师工作敬业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连跃;工科院校文科生人格特征、自我效能感和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方娟;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向楠;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主导下和谐人际关系的构建[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4 赵海芳;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杨;师范类大学生生活应激、情绪智力及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建丽;人格形成[D];西北大学;2011年
8 苏琦;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相关的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秦艳艳;中学生健康人格培育探索[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翼;人际自立对人际评价词注意偏向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媛;白学军;沈德立;;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2 陈维举;杜柏玲;;体验后悔调节策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3 胥兴春;;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述评及其展望[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唐荷花;吕晓;;幼儿情绪调节策略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年01期
5 姜媛;白学军;沈德立;;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08年06期
6 赵谦;白春阳;;论我国动机调节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张敏;卢家楣;谭贤政;王力;;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8 张寓杰;罗峥;;个体特质、调节策略与消极情感恢复的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9 付祉云;佘双好;;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10 马英;方平;刘扬;乔云雁;;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量表的编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英武;方平;车宏生;;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李英武;方平;车宏生;;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姜媛;白学军;;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材料记忆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姜媛;沈德立;白学军;;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词汇、情绪图片记忆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李英武;方平;;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李晓东;;大学生动机调节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梁敏杰;钟建安;;情绪调节策略对表情视觉搜索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晓彤;王大华;;老年人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夫妻依恋的关系[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张素婷;迟立忠;;情绪调节策略对篮球运动员运动决策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3)[C];2011年
10 张媛媛;;情绪表达规则对工作倦怠和情感承诺作用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德市十一中学 蔡君琦;浅谈初中生思维方向引导与情绪调节策略[N];常德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乔云雁;情绪性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冬梅;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碧薇;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教育材料记忆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胡静;视障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恋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芳;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情绪对注意网络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贤英;大学生双向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5 杨海燕;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记忆任务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海涛;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闫娜;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反应抑制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8 张萌萌;愉悦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娜;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艳;情绪调节策略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478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147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