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基于ARS的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模型设计与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04 06:27

  本文关键词:基于ARS的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模型设计与应用 出处:《电化教育研究》201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教学应答系统(ARS) Clicker 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 课堂互动分析模型


【摘要】:媒体技术的更新促进着课堂教学环境的变迁,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只有不断优化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才能持续地发挥其教育应用价值。以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局限性为基础,梳理了国内学者对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的优化和改进,研究发现,已有学者对FIAS的改进仍存在改变了FIAS原有分析矩阵结构和割裂了技术与教育之间关系两大问题;以技术哲学思想为理论指导,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课堂互动分析模型,并以此为理论框架,设计了基于ARS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模型(ARSIAS),克服了已有FIAS编码改进中存在的两大问题;ARSIAS教学实践应用将量化分析和质性评价有机结合;基于ARS的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模型还可调整、延伸至新媒体技术环境下的课堂互动教学分析和评价中。
[Abstract]:The renewal of media technology promotes the change of classroom teaching environment. Under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environment, Flanders interactive analysis system can only be optimized. On the basis of Flanders interactive analysis system and its limitations, this paper combs the optimiz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Flanders interactive analysis system by domestic scholars, and finds out. There are still two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FIAS by scholars, such as chang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original analysis matrix of FIAS and separ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Guided by the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classroom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designs an ARSIAS-based classroom interaction dual-coding analysis model based on ARS. It overcomes the two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mprovement of FIAS coding. The application of ARSIAS teaching practice combin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with qualitative evaluation. The dual coding analysis mode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 based on ARS can also be adjusted and extended to the classroom interactive teaching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technology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智慧教室中基于ARS系统的互动教学的影响因素研究”(课题编号:D/2013/01/053)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教学应答系统促进课堂互动的实证研究”(课题编号:2015SJD637)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媒体技术的不断变迁推进课堂教学环境从以“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教学应答系统(Audience Response Systems,以下简称ARS),作为智慧教室物理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凭借动态即时的反馈功能,能有效地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师生和生生互动,是培养和发挥学习的自主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宁虹,武金红;建立数量结构与意义理解的联系——弗兰德互动分析技术的改进运用[J];教育研究;2003年05期

2 余胜泉;陶丹;;技术推动的学习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2010)及其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年03期

3 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年07期

4 李红美;张剑平;;教学应答系统应用研究的现状与热点[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5期

5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程程;基于科学探究教学的化学课堂互动分析工具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巍;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互动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走向共生: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关系的重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方体跃;;浅谈教师的职业倦怠[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冯智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的应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5 陈治强;李艳军;贾西栋;;安康市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现状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钟志强;;教学过程互动关系分析与评价[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钟华;;后现代主义视野下教师个体话语空间的培植[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房林玉;工具理性主义课程樊篱及其超越[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0期

9 李斯颖;;直面课堂教学的复杂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10 李伟;;回归实践 回到理解——从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停办看美国教育研究范式的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晓东;;“择校”行为与义务教育公共利益空间的“重构”[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张朝珍;;论教师教学决策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刘春花;;教师文化:教师专业成长之应有视角[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彬;;基于师范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A];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08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论文集[C];2009年

5 廖廷田;;农村高中教师压力源分析及干预策略研究[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6 唐静;;师生话语互动分析下的优秀课堂[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黄东桂;何春燕;潘腾腾;;当代大学生友善观确立的困境与应对分析[A];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与当今中国社会思潮[C];2013年

8 ;快乐做主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A];2011年江苏省首届小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快乐做主人:小学教育的基本命题[A];2011年江苏省首届小学教育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庄秀凤;张志勋;赵燕;;数字化课堂环境下的教学交互分析编码体系初探[A];计算机与教育:实践、创新、未来——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洪富;大学场域变迁中的教学与科研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唐恒钧;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传英;幼儿园课程知识的文化哲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柳笛;高中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庆玲;早期阅读活动中教师言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贾盈楠;小学男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任利娟;一位市级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星;城市初中初任教师实践性知识现状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莉;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何淼;思想政治新课程与思想政治教师的继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高学明;预备数学教师与在职数学教师关于概率学科知识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赖丽君;小学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其自我建构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庆敖;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构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旗;换一个角度打量语文——言语教学探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郑国庆;论教育的二重性[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许恒兵;丁增锋;;论马克思哲学的生成论思维方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5 伍新春;关于言语能力的实质与结构的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6 张岱年;;论中国哲学发展的前景[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03期

7 马会端,陈凡;试论技术客体的二元性[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邱微;张捷;;课堂教学师生言语行为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5期

9 丁兴富;媒体教学功能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远程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媒体教学(5)[J];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11期

10 杨家兴;远程教育情境下的媒体选择与教学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0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杨承印 马艳芝;[N];光明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温红彦 杨明方;[N];人民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郑晓松;技术与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5年

3 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D];东北大学;2004年

4 李丰茂;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D];吉林大学;2006年

5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慧;师生课堂言语交际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2 李迪;化学课堂教学板块中的语言行为组合方式的个案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闫君;化学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及行为分析编码系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尹国英;基于JPEG标准实时图像编码系统的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1999年05期

2 刘婕;;PDM图样编码系统的建立与应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陈梅,郭文庭;利兹归因编码系统述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4 邓小平;孙晓娟;张向葵;;美国学前教育中课堂评估编码系统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5 柴振荣;以扫描器和产品编码系统在商业中的应用为例研究互补性技术的推广效果[J];管理科学文摘;1994年07期

6 陈家琪;;在历史的记忆中重新认识自己——我看电视连续剧《大工匠》[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顾寿椿;人口普查中编码的作用和意义[J];人口研究;1985年02期

8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向虎;朱宪辰;;编码系统、互动场景与局部知识演化[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2 周兴谟;;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艺编码系统及样件库[A];数控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李杨;夏志伟;王晔;;消化科临床操作编码归类探讨[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陈俊美;;一种编码系统的设计与研究[A];中国惯性技术学会测试专业委员会第八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李程;贺禹;刘文;;儿童后悔发生指标及其编码系统[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岳振兴;巫佳立;;AP1000编码系统介绍及应用实践[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二卷)——中国核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10册(核情报(含计算机技术)分卷、核技术经济与管理现代化分卷)[C];2011年

7 胡明宇;;MPEG-4编码系统构成和基本原理[A];2006全国广播电视发射技术论文集(1)[C];2006年

8 _5新球;李,

本文编号:13774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3774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7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