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
本文关键词:洛阳市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5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洛阳中学生攻击性现状及其与性别角色冲突的相关性,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攻击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式对洛阳市8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12条目攻击性问卷、性别角色冲突量表和人口资料问卷。结果中学生攻击性量表总分及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各因子得分分别为(33.63±8.92)(7.80±3.02)(8.38±2.69)(8.97±3.11)(8.48±3.06)分。不同性别、学校类型、幼时监护人中学生攻击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父亲受教育程度为中学/中专的中学生敌意得分较高(F=3.659,P0.05)。中学生攻击性总分及各因子与性别角色冲突总分及各因子均呈正相关(r值为0.118~0.342,P值均0.01)。学业-家庭冲突、成功、权力与竞争和限制性情感对中学生攻击性有正向的预测力(β值分别为0.216,0.175,0.091,P值均0.05)。结论改善中学生的性别角色冲突有助于预防和控制中学生的攻击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gression in Luoyang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gender role conflict. Methods 858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Luoyang were investigated by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which included 12 items of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 Results the total score of the aggression scal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physical aggression, verbal aggression, anger. The scores of each factor of hostility were 33.63 卤8.92, 7.80 卤3.02, 8.38 卤2.69, 8.97 卤3.11 and 8.48 卤3.06, respectively. Gender.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hool type and guardian aggression betwee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 < 0.05). The scores of host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father's education leve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iddle school /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P < 0.05). P0.050.The total score of aggression and each fact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score of gender role conflict and each factor, the r value was 0.118 卤0.342% P value was 0.010.Study family conflict. Success, power, competition and restrictive emotion were positive predi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ggression (尾 = 0.216or 0.175, 0.09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improving the sex role conflic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helpful to prevent and control the students' aggression.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5-ZD-157)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攻击性(aggression)是指有意伤害和挑衅他人的意图或行为。较之前发展阶段,中学生的攻击与暴力行为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攻击行为,如欺凌等暴力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己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研究发现,攻击性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不仅在程度上,在攻击方式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武;吕梅;杜琳;杜亚松;;12-条目攻击问卷(AQ)在儿童青少年中的应用研究[J];上海精神医学;2009年03期
2 徐凯;;性别角色冲突对高中生心理压力的影响: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04期
3 张萍;余毅震;刘卓娅;孟仙;;中国城市9~18岁学生攻击问卷标准化常模研制[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4 杨奕;余毅震;孙艳;罗贻雪;;小学高年级学生攻击行为与人际归因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8期
5 何一粟;李洪玉;冯蕾;;中学生攻击性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02期
6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7 聂衍刚;李祖娴;万华;胡春香;;中学生生活压力事件人格特质与攻击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12期
8 陈洪岩;李军;杨世昌;邹枫;;独生子女初中生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2期
9 南晓薇;余毅震;杨奕;孙艳;卞晨阳;李小芳;;中学生攻击性与移情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03期
10 周波;廖峻;余秋梅;罗承;曾蕾;;民族中学生性别角色与人际交往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纪林芹,张文新,Kevin Jones,Nannette Smith;中国与英国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3 宋广文;刘思硕;何文广;;初中男生个体攻击性与群体攻击性的差异[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4 王健;袁殷红;;家庭因素与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5 谭千保;;城市流动儿童的学校欺负与学校适应[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6 崔建爱;;中职学生欺负行为现状分析[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7 史俊霞,余毅震;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量表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3年04期
8 屈朝霞;童玉林;路红红;陆耀明;;同伴交往、学业成绩对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基于挫折—侵犯理论的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4期
9 俞荷俊;乔淮燕;张戎;周英;姚荣英;;中学生攻击行为与自感青春发动时相及学校因素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年17期
10 张晓霞;;校园欺负行为中的人格特征研究及干预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亮;青少年早期的同伴侵害:发展轨迹、相关因素及性别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芳;情绪一致性记忆的发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杨云萍;审美与审丑[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李亚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霞;语文体悟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光辉;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本土化内涵、基本特点及其与同伴背景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文霞;认知加工偏向下工读学校学生攻击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伟;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马德胜;受欺负小学生的团体心理咨询干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静静;郑州市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相关研究[D];郑州大学;2011年
4 史高岩;山东省受欺负初中生身心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淼;大学生欺负行为与体育干预研究[D];沈阳体育学院;2010年
6 潘威;初中生道德行为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栗波;中学生人格特质、知觉父亲教养方式与内隐攻击性的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红梅;幼儿退缩气质与问题行为及感觉统合能力的相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周慧如;福利院学龄孤儿同伴关系的质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10 范昌杰;成都地区藏、汉高中生自尊和攻击性行为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绮敏;张卫;;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1期
2 冯夏婷;3-7岁攻击性儿童的攻击性意图认知和行为预期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雨微;王桂平;;中小学生攻击行为干预研究的回顾与探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张萍;毕重增;;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安全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3期
5 智银利,刘丽;儿童攻击性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7期
6 魏晓娟,岳慧兰;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和矫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4期
7 杨青;韩利萍;;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与攻击行为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12期
8 杨莉莉;王璐;申田;;高校男生性别角色冲突与求助态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2期
9 刘q,
本文编号:1427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2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