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总体特征

发布时间:2018-01-18 15:18

  本文关键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总体特征 出处:《教育科学》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随迁学生 留守学生 教育状况


【摘要】:为及时准确地了解我国流动人口随迁、留守子女接受教育的近期发展和变化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进而为有效解决规模近亿的随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使用原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原始数据,对该群体接受教育的现状、类型、途径和费用等重点领域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状况5年内显著改善,仍面临辍学、入学途径等困难;全国应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工作实效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该群体受教育现状呈现出不可忽视的差异性,以上现象均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公平的实现。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and the education of the left-behind children in time and accurately, to grasp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they are facing, and then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 of moving with a scale of nearly 100 million. To provide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of left-behind children, using the original data of the former National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floating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survey in 2010, the status quo and types of education received by this group are analyzed.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education status of the children of floating population ha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within 5 years, and they still face the difficulties of dropping out of school and access to school.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of this group can not be ignored, the above phenomenon affect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al equity of the floating population's children.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到2.21亿人[1],在他们的未成年子女中,3600万儿童少年跟随父母流动,其余6100万则在家乡留守[2]。未成年的儿童少年是流动人口家庭中最特殊的成员,在其成长发展、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跟随转型社会下波澜壮阔的流动大潮,他们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蓉;当前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社会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2 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4期

3 王远伟;;“复合二元教育”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07年23期

4 许传新;;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的身份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村观察;2008年06期

5 陈俊蕊;程绍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与教育对策初探[J];内江科技;2008年01期

6 李晋媛;张迎春;;近年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状况研究综述[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许传新;;家长的认知与意愿: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5期

8 许传新;;教师接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的一个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09年07期

9 邵秀娟;王守恒;姚运标;;“进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文献的元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8期

10 许传新;;家长认知与意愿: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公立学校视角[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莹;黄亚武;;流动人口子女教学现状的实证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彭子建;李小帆;;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推动律师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会议暨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莹;;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形式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基于中部三省的调研分析[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卉;;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探讨[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5 穆美琼;;论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法律保护[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6 邱小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教育财政的视角[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刘翔;;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思考[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探索[C];2009年

8 刘翔;;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9 穆美琼;;略论城镇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教育——德育论丛(第二辑)[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蒋夫尔 阮靖;乌鲁木齐95%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公办校[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李源 赖刚;北仑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达99%以上[N];宁波日报;2005年

3 计琳;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半数公办校就读[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记者  王倩;杭州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是一篇范文[N];杭州日报;2007年

5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肖元元;1.2万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公平教育[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记者 沈沁芳;太原1.1万流动人口子女今年免费入学[N];发展导报;2008年

7 记者 郭强;太原1.1万名流动人口子女免费入学[N];山西经济日报;2008年

8 记者 张静伟;城关区流动人口子女在校生比例达57%[N];拉萨晚报;2010年

9 记者 郭琳君 实习生 周正;流动人口子女在喀什市就学不再难[N];喀什日报(汉);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柯进;流动人口子女如何融入城市[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政策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宝亚;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的办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培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城市化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宁;城市边缘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的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阮朝扬;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地选择策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吕雪梅;流动人口子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研究[D];宁波大学;2012年

6 张兰芳;广东顺德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其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涟漪;我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政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8年

8 林泉君;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后教育机会缺失的补偿性政策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李荣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宋娟;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1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441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0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