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心理弹性者情绪唤起反应变化的时间动态特征:行为学证据
本文关键词: 心理弹性 情绪唤起 情绪反应 时间动态特征 情绪测时法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情绪时间动态视角探索高心理弹性者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唤起反应变化的特征,可为心理弹性科学提供情绪过程机制方面的证据。利用成人心理弹性量表(RSA)从232名大学生中筛选实验被试,有34名高心理弹性者和33名低心理弹性者参加实验。利用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检查表(PANAS)、情绪(积极和消极)唤起视频材料和自编情绪自评表,分别测量和比较不同心理弹性被试情绪基线及积极、消极情绪唤起反应变化进程的时间动态差异。结果发现:与低心理弹性组相比,高心理弹性者的积极情绪基线水平高,消极情绪基线水平低,情绪平衡度基线高;高心理弹性者对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唤起均相对更为敏感,积极情绪唤起后恢复相对较缓,消极情绪唤起后恢复相对较快。提示更多、更长时的积极情绪唤起获益和更快的消极情绪唤起回复,是更具适应性的个体情绪时间动态特征,这种特征有助于个体保持高水平的情绪平衡度,利于当事者进行有效的压力/逆境应对。
[Abstract]:Based on the dynamic perspective of emotional tim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arousal response were explored. It can provide evidence on the mechanism of emotional process for the science of psychoelasticity. Using adult psychosensitivity scale (RSAs), 232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Thirty-four subjects with high mental resilience and 33 subjects with low mental resilience participated in the experiment. Using the positive emotion and negative emotion checklist, the emotional (positive and negative) evoked video materials and self-compiled emotional self-assessment form were used. The time dynamic differences of emotional baselin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arousal responses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in subject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aseline level of positive emotion in subjects with high resilienc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group with low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The negative emotion baseline level is low, the emotion balance degree baseline is high, the high psychological elasticity person is relatively more sensitive to the positive emotion, the negative emotion arousing is relatively more sensitive, the positive emotion arousal recovers relatively slowly, The positive emotional arousal benefit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al arousal response are the more adaptiv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emotional time dynamics, whil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arousal benefit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al arousal response are more adaptive, the positive emotional arousal benefit and the negative emotional arousal response are more adaptive. This characteristic helps the individual maintain a high level of emotional balance and facilitate effective stress / adversity copi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山西省大同市第二中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SH026) 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12PJC037) 上海市妇联家庭文明建设重点课题(JW1303)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席居哲;左志宏;;抗逆力(Resilience)研究需识别之诸效应[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2 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年09期
3 席居哲;左志宏;WU Wei;;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与情绪自我调节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江翠;刘建榕;;心理弹性的社会生态观[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12期
2 赵蕾;;以变量为中心的韧性(Resilience)模型探究[J];时代教育;2013年19期
3 程诚;黄俊;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中国成年人心理弹性全国采样调查报告[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6期
4 黄洁;张慧勇;商士杰;;心理弹性对大学生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关系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年06期
5 刘得格;;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角色超载和情绪枯竭的关系:心理弹性的调节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1期
6 谷松;王长生;谷长江;张帆;王钧;;体育运动中心理坚韧性:构念、测量与展望[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7 黎志成;戚敏;曾祥丽;;医务工作者中耳鸣的性别差异[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年10期
8 杨琴;蔡太生;林静;;留守经历对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9 谢阳熙;范小庆;;大学生的压力知觉、情绪智力、心理弹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05期
10 罗田;程晓萍;熊燕;;深圳制造企业新入职90后产线员工的心理弹性、心理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4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段书;抑郁影响高血压病预后的心理学和生物学机制[D];中南大学;2009年
2 邵华;应对研究的挑战性问题与新方向[D];吉林大学;2013年
3 尹剑春;急性正念运动对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情绪反应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刘礼艳;流动儿童外显/内隐心理韧性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云彬;高中优秀英语学习者性格与策略相关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徐丹侠;母亲教养与初中生自我知觉的认知能力、能力理论及学习成绩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蒋凌霞;留守的力量[D];中南大学;2012年
4 巫江丽;护士主观幸福感评价及促进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雯婕;企业员工心理资本对工作绩效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韦令华;不同情绪条件下认知重评策略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一项ERP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胡朋利;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情绪自我图式及对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8 刘杨;中职学生学业韧性及其与学业自我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9 左翼;警察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赵娴;初中生学业韧性的初步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人际关系认知[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年06期
2 包晓云,朱国锋,何存道;高中生的情绪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3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Resilience)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4 席居哲;桑标;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压力/逆境认知[J];心理科学;2011年01期
5 桑标;席居哲;左志宏;;心理弹性儿童的心理理论[J];心理科学;2011年03期
6 黄敏儿,郭德俊;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7 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J];心理学报;2008年08期
8 席居哲;左志宏;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心理学报;2011年09期
9 席居哲;左志宏;;心理韧性者甄别诸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06期
10 田丽丽;梁倩茗;周文静;王瑶;;高中生情绪调节困难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学校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献忠;宋洁;;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调查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5期
2 吴世韫;严燕;;大学生心理弹性状况的调查[J];成功(教育);2010年11期
3 陶丽娜;;心理弹性共有观探析[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3期
4 曾守锤;;流动儿童的心理弹性和积极发展:研究、干预与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王宏;;论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弹性[J];黑河学刊;2011年06期
6 缪胜龙;;国内关于心理弹性研究取向的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2年05期
7 唐本钰;侯晓靖;;大学生一般生存图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5期
8 蒋露茜;;心理弹性干预:贫困大学生“心理脱贫”的新途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9 蒲少华;李晓华;卢彦杰;刘志军;;父亲在位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闫嘉嘉;崔彦婷;屈艳;杨晓磊;;心理弹性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书萍;徐光兴;;心理弹性研究的科学价值、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许燕平;宋娟;;优秀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建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彭李;李敏;;不同心理弹性个体对情绪图片刺激的认知偏向[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张佳佳;李敏;;不同心理弹性水平的大学生自主神经反应特点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茹;;基于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设计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团体训练[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莎;唐立;;应激情景下不同心理弹性大学生注意偏向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滕秀杰;崔丽霞;;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修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鲍军超;;体育参与对大学生心理弹性的影响研究[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9 董昒;耿文秀;;团体音乐治疗对地震灾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干预[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叶艳;范方;;心理弹性研究中变量定向与个体定向的方法[A];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华勤;“心理弹性”利健康[N];上海中医药报;2007年
2 记者 舒薇 实习生 江文龙;80、90后需补心理弹性课[N];长沙晚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张清俐;心理弹性研究关注人类发展“正能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4 记者 栾吟之;发展孩子的“心理弹性”[N];解放日报;2011年
5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李义平;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学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李茜 王安立 刘振庭;农民工随迁子女:如何适应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蔡颖;心理弹性与压力困扰、适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范方;留守儿童焦虑/抑郁情绪的心理社会因素及心理弹性发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5 张帆;三峡库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6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7 柳菁;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爱华;意外创伤者的心理弹性及其发展模型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陶丽娜;高中生依恋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吕良成;大学生感恩、心理弹性、学习投入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3 滕秀杰;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4 程丽;高考复读生心理弹性及其与学习动机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9年
5 王淑芳;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及其与依恋应对方式的关系[D];河南大学;2010年
6 刘虹;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其就业心理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刘书瑜;大学生的精神性及其与心理弹性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徐媛;特殊儿童家长的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燕秋;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10 冀建伟;关于增强青少年心理弹性的教学案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3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1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