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情绪变异性与自评精神症状的关系
本文选题:日重现法 切入点:情绪变异性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生的情绪变异性与自评精神症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四川省一所初中抽取129例学生(初一42例,初二47例,初三40例),采用日重现法(DRM)连续两周记录情绪变异性分数(情绪体验的标准差/情绪体验的均值),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学生的自评性精神症状,青少年情绪调节问卷调查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情况。结果:日重现法得到的积极情绪分数显著高于消极情绪分数(2.7±0.7)vs.(1.4±0.3),P0.001,消极情绪变异性显著高于积极情绪变异性(0.4±0.1)vs.(0.3±0.1),P=0.012。消极情绪变异性、积极情绪变异性均与SCL-90总分有显著正相关(r=0.34,P0.001;r=0.24,P0.001)。消极情绪变异性和积极情绪变异性对SCL-90分数的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28和0.21,P0.001)。认知重评的情绪调节策略对SCL-90分数的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24,P0.001),认知沉浸的情绪调节策略对SCL-90分数的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14,P=0.037)。认知沉浸的情绪调节策略对消极情绪变异性直接效应显著(通径系数为0.13,P=0.041)。结论:积极情绪变异性和消极情绪变异性均可能导致初中生的自评精神症状增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variability and self-assessment of mental symptoms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129 students (42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47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sampled by stratified sampling method. In 40 cases of junior high school, the scores of emotional variability (standard deviatio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 mean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were recorded by DRM for two consecutive weeks. SCL-9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self-rated mental symptoms. Results: the scores of positive emotions obtained by daily reappearance method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emotion scores (2.7 卤0.7 vs 1.4 卤0.3) P0.001, and nega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positive mood variability (0.4 卤0.1 vs.0.3 卤0.1). Nega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ega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osi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and total score of SCL-90. Nega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and posi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had a significant direct effect on SCL-90 scores (path coefficient 0.28 and 0.21% P0.001). Cognitive reassess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SCL-90 scores. The direct effect was significant (path coefficient was -0.24p 0.001g), and the direct effect of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of cognitive immersion on SCL-90 score was significant (path coefficient was 0.14p 0.0371.The direct effect of cognitive immersion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y on nega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was significant (path). Conclusion: 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motional variability may lead to an increase in self-rated mental symptom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基金】:2011年上海市教育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青少年积极情绪的特点、适应功能及教育干预研究)(B11014)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邓欣媚;桑标;;青少年日常情绪调节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1年03期
2 李改;;大学生日常情绪变化性的实证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王振宏;吕薇;杜娟;王克静;;大学生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个人资源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07期
4 骆宏;张春红;;护士的积极率和主观幸福感[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年04期
5 顾寿全;奚晓岚;程灶火;吴正国;王国强;;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蕾;;以变量为中心的韧性(Resilience)模型探究[J];时代教育;2013年19期
2 金戈;;我国青少年情绪调节测量的本土化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6期
3 郭玉琴;郝彩;李雅;;积极情绪、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1期
4 陈锦文;杨建萍;江玲丹;毛巧燕;谢卓敏;;护士精神薪酬满意度对其积极率的影响[J];中国护理管理;2015年02期
5 黄先伟;周yN;何成森;;初中生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与学业情绪间关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5期
6 黄先伟;张帮;夏梅海;;大学生学业情绪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典型相关分析[J];才智;2015年11期
7 叶绿芝;韩蔚;雷冬英;麻妙群;朱音;朱佩钦;江金燕;金丽红;郑秋霞;;丽水市1118名临床护士应对方式与工作满意度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报;2012年12期
8 赵晶;;积极情绪的培养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9期
9 贺京同;那艺;郝身永;;决策效用、体验效用与幸福[J];经济研究;2014年07期
10 靳海风;曾祥岚;;个人资源在生态移民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剑春;急性正念运动对不同情绪图片刺激下情绪反应的影响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邓欣媚;青少年情绪调节增强调节与减弱调节的发展及其神经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臻;中学生颜色偏好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刘亚;不同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认知控制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刘爽;情绪启动对大学生心理旋转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3年
4 马晓慧;大学生挫折情绪、情绪弹性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5 梁园;受艾滋病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认知疲倦的皮质醇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6 张林锋;大学生抑郁与网络成瘾、压力与网络成瘾的循环效应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刘潇;亲和与利他:对心理危机预警干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3年
8 蒋欣;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冲突、组织支持感和情感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
9 张钰;大学生情绪弹性的注意偏向及自主神经反应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3年
10 齐冀;不同动机趋近积极情绪对危机决策质量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玲;沈勤;;不同类型医院护士工作压力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2 王欣;田建全;王家同;佟洋;;西北地区基层军官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11期
3 赵淑媛;蔡太生;;女校大学生大五人格和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7期
4 黄敏儿,郭德俊;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5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的人格与心理健康[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6 骆宏;赫中华;;466名护士心理资本与职业倦怠及离职意愿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0年10期
7 李靖,赵郁金;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试测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年04期
8 姚若松;梁乐瑶;;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在大学生人群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9 解亚宁;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年02期
10 黄敏儿 ,郭德俊;大学生情绪调节方式与抑郁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冬梅;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改;情绪反应的动力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谦;白春阳;;论我国动机调节策略研究的现状与问题[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张敏;卢家楣;谭贤政;王力;;情绪调节策略对推理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8年04期
3 姜媛;沈德立;白学军;;情绪、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材料记忆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年04期
4 姜媛;白学军;沈德立;;中小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记忆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9年06期
5 张寓杰;罗峥;;个体特质、调节策略与消极情感恢复的关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S4期
6 付祉云;佘双好;;大学生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特点及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0年02期
7 陈维举;杜柏玲;;体验后悔调节策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2期
8 马英;方平;刘扬;乔云雁;;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量表的编制[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李娜;马伟娜;;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概述[J];健康研究;2011年05期
10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与测量[J];心理学探新;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媛;沈德立;白学军;;情绪调节策略与情绪词汇、情绪图片记忆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李英武;方平;车宏生;;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测量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李英武;方平;;情绪、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研究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晓东;;大学生动机调节策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李英武;方平;车宏生;;情绪调节策略对决策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姜媛;白学军;;情绪调节策略对情绪材料记忆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梁敏杰;钟建安;;情绪调节策略对表情视觉搜索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李晓彤;王大华;;老年人的情绪调节策略及其与夫妻依恋的关系[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9 张媛媛;;情绪表达规则对工作倦怠和情感承诺作用的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朱艳新;杨丽珠;张日f;;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结构及特点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乔云雁;情绪性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冬梅;青少年心境动态发展特点及不同调节策略对其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鲍立铣;上海刑警情绪及情绪调节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碧薇;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中性教育材料记忆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胡静;视障青少年的情绪调节策略、依恋及其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芳;不同情绪调节策略下情绪对注意网络的影响[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梁贤英;大学生双向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5 杨海燕;情绪调节策略对大学生记忆任务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赵海涛;中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的相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闫娜;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对反应抑制的影响[D];西安体育学院;2011年
8 张萌萌;愉悦情绪调节策略的实验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娜;习惯性情绪调节策略对风险决策的影响[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10 陈艳;情绪调节策略对内隐攻击性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6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56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