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凯洛夫教育学中国化的经验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凯洛夫教育学 切入点:教育理论 出处:《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凯洛夫教育学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其中国化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兴起、批判和深入发展三个阶段。凯洛夫教育学之所以能够在中国迅速确立地位并产生持续的长期影响,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凯洛夫教育学本身的科学性、时代性、操作性等是内在因素,政治因素起了关键性的决定作用,文化因素在深层次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苏联教育专家、中国教育学家和中国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则是其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凯洛夫教育学中国化的经验启示我们,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理论思想,要杜绝运动式学习,要对引入理论进行系统化深入研究,要把握引入理论与中国文化的契合性。
[Abstract]:Kailov's pedagogy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ducation in China. Its local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of development and has experienced its rise. The reason why Kelov pedagogy can quickly establish its position in China and produce a lasting long-term influence is the result of many factors. Maneuverability is an internal factor, political factors play a key decisive role, cultural factor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a deep level, Soviet educational experts, The Chinese educationalists and the vast number of educational practitioners in China are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of its localization. The experience of Kelov's pedagogy in China enlightens us to learn from the foreign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to put an end to the sports learning. It is necessary to systematize and study the theory of introduction and to grasp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theory of introduction and Chinese culture.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课程的理论基础的深化、拓展与整合研究”(11YJA880031),项目负责人:和学新 天津师范大学中青年教师学术创新推进计划“中国特色课程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研究”(52WX1003),项目负责人:和学新
【分类号】:G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黄书光;;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的理论辐射与实践影响[J];复旦教育论坛;2010年03期
2 陈桂生;重评凯洛夫《教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燕国材;再论凯洛夫《教育学》属于传统教育思想范畴——与陈炳文、肖云瑞二同志商榷[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斯大林意识形态的教育代表作[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8期
5 钟启泉;;凯洛夫教育学批判——兼评“凯洛夫教育学情结”[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1期
6 李森;杜尚荣;;清末民初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经验与现代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7 陈志刚;张紫屏;;课程改革的难题: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遗留[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6期
8 廖其发;;论教育研究中的“史论结合”[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运标;唐磊;;美国教科书中的宗教与科学之争——以斯科普斯案和《国防教育法》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伍德勤;;论传统派与现代派教育思想并存的现实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傅林;;不能被忽略的历史:1607年以前的北美教育[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肖萍;;试析凯洛夫《教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9期
5 李楠;;德国义务教育法制变迁历程探究[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张志刚;;信息化背景下教育经济社区内涵探析——对开展教育经济社区实践的理论解释[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8 谢忠明;;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过程分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潘涌;外国教育思潮与汉语文教育的价值嬗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10 肖正德;;西方和谐教育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当代意蕴[J];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仁洪;;论柏拉图的课程理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熊贤君;张雪强;;杜威“教育即生活”新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王丽;;怎样看待学校——解读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霍云丽;;赫尔巴特教育理论在华的传播与接受[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刘荣飞;;论生本管理的内涵与实施[A];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C];2009年
6 曾福清;;论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陈怀今;;完善教育立法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朱幼文;;科技馆教育的基本属性与特征[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6以科学发展的新视野,努力创新科技教育内容论坛论文集[C];2014年
9 朱幼文;;我国科技馆教育的实践困惑与理论盲区[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一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李卉;;基于微博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想[A];计算机与教育:新技术、新媒体的教育应用与实践创新——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慧娟;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海霞;论身体资本与身体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耀明;论教学的差异性均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钢强;论经济平等的正当性依据[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史晖;转型与重构:中国近代课程制度变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论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障[D];湘潭大学;2009年
3 胡悦;生态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尹伊;试论青少年的“校外教育”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超;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王娜;跨文化视野下中美文化的主要差异及原因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7 毛宁;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危机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费斐;经典文本教育资源的发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子龙;John Richard Schrock生物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迎环;人之解放——杜威教育哲学的批判性旨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刚,白建民;史论结合原则在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韩振刚;;清末民初教科书知见概述(上)[J];出版史料;2010年03期
4 陈桂生;重评凯洛夫《教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5 张华;;论“第二代”应试教育及其超越[J];基础教育课程;2011年09期
6 叶澜;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关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J];教育研究;1994年10期
7 顾明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的重建与发展[J];教育研究;2008年09期
8 王剑兰;;提高女性教育质量 促进两性教育公平——粤北地区女性中学教育的调研[J];教育研究;2011年06期
9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7期
10 杨晓;;癸卯学制与近代日本学制的比较[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小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的终结——凯洛夫的检讨与人文主义的回归[J];全球教育展望;2009年06期
2 郑玉飞;;“凯洛夫访华”的历史、关注的教育问题及影响[J];教育学报;2013年02期
3 陈志刚;张紫屏;;课程改革的难题:凯洛夫教学模式的遗留[J];全球教育展望;2013年06期
4 汪莲如;;驳“凯洛夫阴魂不散”[J];江西师院学报;1979年04期
5 司少周;;苏联教育家依·阿·凯洛夫[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年04期
6 黄小莲;刘力;;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改革——兼评《“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07期
7 程希贤;;从凯洛夫到赞科夫[J];外国教育资料;1982年05期
8 何国华;凯洛夫的生平和教育思想[J];广州教育;1987年05期
9 何国华;;И.А.凯洛夫的生平和教育思想[J];江西教育科研;1987年05期
10 何国华 ,陈漪;凯洛夫生平和教育著作[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大伟;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席安娜;凯洛夫主编《教育学》在我国的引进及其影响[D];山西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439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643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