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感官社会学论叙
本文选题:课堂教学 切入点:感官社会学 出处:《全球教育展望》2015年10期
【摘要】:在教育社会学的话语中,学校课堂是居于身份高位者的教师与作为心智匮乏者的学生之间知识授受的场域,在那里教师享有俯视、言说、监听之特权,学生履行被看、倾听、附议之本分,师生协同建构了一种主从尊卑的差序格局。而感官社会学的触角更为精敏,它深刻探察到课堂更是一个多感官竞逐、合作、依存、共生的生态网络,在那里师生的感官系统在行使自然功能的同时,更发挥着隐喻意义上的社会功能:视觉喻指"眼睛的权利"与"权力的眼睛",听觉表征着"全纳的耳朵"与"本真的倾听",而声觉则在追问"是谁在言说"以及如何消解"声音的霸权"。
[Abstract]:In the discourse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the classroom in school is the field of knowledge between teachers of high status and students who are mentally deficient, where teachers enjoy the privilege of looking down, saying, listening, and the students perform what they see and listen.Second,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operate to construct a superior order pattern.The sensual sociology of antennae is even more sensitive. It deeply explores that the classroom is an ecological network of multi-sensory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interdependence and symbiosis, where the sensory syste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performs natural functions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lays a metaphorical social function: visual metaphor refers to "the right of the eye" and "the eye of power", hearing symbolizes "all-inclusive ears" and "authentic listening", while sound senses ask "who is speaking" andHow to eliminate the hegemony of Sound.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微课程视域下卓越教师实践教学保障体系建构研究(项目编号:CIA130186)”,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港澳台青少年中华传统价值观认同研究(项目编号:14BKS079)” 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精品化战略的理论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jyxm75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海英;“凝视”与“倾听”——感官社会学视野下的师生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21期
2 阎亚军;周谷平;;教师沉默: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0期
3 刘志超;熊和平;;关于提高课堂声音影响力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4年06期
4 李冲锋;;课堂里的声音——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3期
5 王丽华;;“教师声音”之研究及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林颐;;“自我”的两个维度——读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袁宏刚;;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思想政治教育始源性探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李毓章;论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王列生;主体缺席的概念晚餐——关于当代文学批评失态的一种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9 方军;海德格尔的真理观——兼谈一种思维方式的革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10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光炜;;一个被重构的“西方”——从“现代西方学术文库”看八十年代的知识范式[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2 廖全京;;存在之镜与幻想之镜——读阿来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4 邓俭;;自我生存之“无”的突破——解读《野草》中的存在之思[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金才;;中日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隔膜[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6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马永波;;生态整体主义与新诗发展的一个可能路向[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志伟;;技术活动与人的生成——兼论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孙筱泠;;责任与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明珠;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形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李军;侦查权下沉之检察监督制约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佘颖玲;审美反抗与审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倪奇;;说话的权利——论后现代作品的表达方式[J];怀化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石中英;教学:一种理性的探险[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05期
3 王安全;;实现学校内话语权的主体间走向[J];教育评论;2007年05期
4 王立;;平等的双重维度: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J];理论探讨;2011年02期
5 杨慧;;从纳西索斯神话看“声音”的现象学价值[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熊和平;;课程的间离效果与课程改革:基于隐喻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22期
7 李镇西,张伟;漫谈语文教学的课堂民主[J];语文教学通讯;2003年2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存华,郁琴芳;课堂教学中“问题”资源的利用[J];教学与管理;2004年07期
2 闾可和;小议课堂教学模式之改变[J];教学与管理;2004年09期
3 赵建恒;优化课堂教学 实施素质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4年18期
4 黄健良;浅谈物理创新课堂教学方法[J];教学与管理;2004年18期
5 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04年19期
6 黄斌;借助音乐和图画激活课堂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4年21期
7 郑江龙;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途径[J];教学与管理;2004年21期
8 李明高;课堂教学:不是完美无缺的圆[J];教学与管理;2004年28期
9 马利明;;一把钥匙能开万把锁吗?——谈课堂教学的“模式化”问题及几点建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07期
10 杜凤云;;关于“互动、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付波;;浅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方法[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四卷)[C];2013年
2 邓宝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3 李一枚;;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4 马丽;;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2卷)[C];2010年
5 辛凤云;;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教学效果[A];2013年12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6 高辉;;打造全优的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7 邓端清;;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8 斯琴格日勒;;边远民族地区创新性的数学课堂教学浅析[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9 刘玉东;;优化教学资源配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10 蒋玉琴;;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负”的关键[A];萃英集——青海省教育委员会、青海省教育学会优秀教育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如皋市丁堰小学 陈竹青;为课堂教学的“流行病”把脉[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2 王辉 (作者单位:广州指挥学院);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N];人民武警;2007年
3 北京教育学院 李亚杰;新课改的课堂教学[N];光明日报;2007年
4 北京教育学院党委书记 马宪平;课堂教学中仍需注意那些看似平常的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靳于霞;新理念打造新课堂教学[N];济宁日报;2008年
6 山东省威海市第一中学 朱洪军;开放才是新型体育课堂[N];中国体育报;2008年
7 李奇玲 朔城区第三中学;关于提高课堂教学含金量的探究[N];朔州日报;2009年
8 许德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N];黔西南日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刘领;保二小学:追求实效课堂教学 实现教学质量提升[N];锦州日报;2010年
10 浙江省金华市教育局教研室 朱孝平;职校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祝新宇;中学多样化课堂教学诊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邱红松;初中几何课堂教学过程重构与视频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唐炎;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5年
4 谷力;冲突与和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陈隆升;语文课堂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涛;课堂教学中的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郝鸿耀;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解修亮;初中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2 倪嘉蔚;课堂教学公平状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姣青;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的理论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新勇;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构想与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唐晋;课堂教学公正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琼;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与反思[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于娜;初中课堂教学公平状况的调查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彦钗;多元智能理论下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于蔚华;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样态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毛维佳;基于案例分析的课堂教学生成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18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71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