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与其亲密关系适应的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分离个体化 + 亲密关系适应 ; 参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摘要】:为探讨大学生分离个体化的现状及其与亲密关系适应间的关系,采用青少年分离与个体化测验量表和亲密关系适应量表,对山西某大学350名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271份。研究结果发现:(1)被试大学生分离个体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左右;(2)在分离个体化卷入焦虑、拒绝依赖、自我中心和寻求养育维度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3)消极分离个体化中的各维度及其总分和积极分离个体化的各维度及其总分均与亲密关系适应间呈显著相关;(4)健康分离、拒绝依赖、卷入焦虑及消极分离个体化的总分对亲密关系适应的相应层次有一定程度的预测作用。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 separ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ir intimate relationships , 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and withdrew the questionnaires of 350 students from a certain university in Shanxi Province .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江海学刊;2002年05期
2 王树青;;大学生分离-个体化与自我同一性状态之间的关系[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雷雳;郭菲;;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与其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互联网使用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8年09期
4 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年06期
5 戴柔儿;贾晓明;;亲属寄养儿童分离与个体化发展的个案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甘怡群;周宇;;建筑设计师完美主义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2 万晶晶;张锦涛;刘勤学;邓林园;方晓义;;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02期
3 陈莹婷;;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现状调查——以武汉十岁以下儿童为例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2012年10期
4 张智远;刘德明;;寒地城市社区儿童室外环境设计对策[J];低温建筑技术;2009年08期
5 李宏利;李晓佳;;大学生网络使用受益的预测变量[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6 姜丽;黄莹;;“90后”高职高专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报告——以江西医学院上饶分院为例[J];改革与开放;2012年10期
7 王晓焘;;城市青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教育获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8 赵卫东;吴继红;王颖;;组织学习对员工—组织匹配的影响——知识惯性调节作用的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年03期
9 王晶;张爱琳;;中美大学生权力距离对比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王雁飞;朱瑜;;组织社会化与员工行为绩效——基于个人—组织匹配视角的纵向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包蕾萍;;独生子女现象的百年回顾与思考——一种集体心理的文化解读[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2 李永强;白璇;赵冬阳;史亚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负面影响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程恩富;王新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回应十点质疑[A];激辩“新人口策论”[C];2009年
4 席猛;赵曙明;;合作伙伴关系实践、劳动关系氛围与组织依附[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5 吕逸婧;高志军;;真诚型领导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A];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力;信任和关系承诺对第三方物流整合与绩效的影响[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芳;中国儿童素质的影响因素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礼伯;社会资本对联盟动态稳定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蓉;中高端人才的工作嵌入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胡晓娣;知识型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明;公共服务动机的扩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晓琴;企业网络能力、跨组织知识管理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诸彦含;员工交换关系感知对个体行为的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董进才;组织价值观、组织认同与领导认同对并购后员工行为的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卫东;“新一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学校支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蓉;城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徐伟;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罗婷婷;当代大学生利益观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运来;社会化媒体对青少年后台行为影响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左本琴;3-4岁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涂志娥;从组织社会化的角度看80后员工管理[D];南京大学;2011年
8 叶雯;我国城市80后独生子女生育意愿和生育数量的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隆舟;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心理分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徐丽华;某乡镇留守环境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其保护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2 白乙拉;五至十一、二岁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的调查与比较[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3 罗国芬,邓喜芬;农村初中寄养子女寄养情况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2年03期
4 许克毅,宋宝萍;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比较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1996年04期
5 段鑫星,池忠军,张利先,潘盘甫,唐学成;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02期
6 李志;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7年03期
7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摘要)[J];青年研究;1997年06期
8 郝玉章,风笑天;大众传播媒介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7年11期
9 郝玉章,风笑天;家庭与中学独生子女社会化──对湖北省五市镇593名中学生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1998年01期
10 李志,吴绍琪,张旭东;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学校生活适应状况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禧;;大学生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4年04期
2 周露霖;;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09年24期
3 魏骊臻;梁进龙;;从自我分化角度看如何保持良好的亲密关系[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6期
4 隗晶林;王希华;;成人亲密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李宝明;;论亲密关系是一门科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3年08期
6 齐海静;蔡颖;;亲密关系综述[J];社会心理科学;2013年09期
7 刘惠娟;;亲密关系的研究综述[J];语文学刊;2014年02期
8 李珊;;亲密关系研究的述评与展望[J];学理论;2013年36期
9 崔诣晨,王铭莉;“大五”模型与亲密关系中的伴侣人格结构探微[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10 池丽萍;;两性亲密关系中的趋避动机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亚琴;刘凌;;大学生亲密关系适应的结构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张艺;杨晓;鄢呈s,
本文编号:17800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78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