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自我分化在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本文选题:自我分化 + 生活事件 ; 参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年11期
【摘要】:目的:考察大学新生生活事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自我分化在其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在北京、江苏选取三所高校的大一学生584名,使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自我分化量表(DSI)、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进行调查。结果:自我分化在生活事件与消极应对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其中高自我分化组生活事件对消极应对的预测通径系数无统计学意义(通径系数为0.03,P0.05),低自我分化组生活事件对消极应对的预测通径系数有统计学意义(通径系数为0.27,P0.001)。结论:大学新生的高自我分化水平可以缓冲生活事件对应对方式的消极影响。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coping styles of freshmen and the role of self-differentiation in their relationship. Methods: in Beijing, Jiangsu province selected 584 freshmen from thre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nvestigated them with the Adolescent Life events scale (ASLECP), the Self-differentiation scale (DSI) and the simple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SCSQ). Results: Self-differentiation plays a regul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s and negative coping. The predictive path coefficient of life events to negative coping in high self-differentiation group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ath coefficient was 0.03P 0.05), and that of life event in low self-differentiation group was 0.27 (P 0.001). Conclusion: the high self-differentiation level of freshmen can cushion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life events on coping style.
【作者单位】: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4BSH084)
【分类号】:G4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君;;大学生应对方式及学业情绪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2 傅纳;夏培芳;周霞;;大学生压力、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年级差异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3 廖峻;周波;罗承;余秋梅;;大学新生应对方式与宿舍人际困扰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年01期
4 李玉霞;;青少年抑郁、焦虑情绪与其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5 吴煜辉;;大学生自我分化在压力知觉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6 李小玲;唐海波;;大学新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09期
7 吴煜辉;王桂平;;大学生自我分化量表的初步修订[J];心理研究;2010年04期
8 刘贤臣,刘连启,杨杰,柴福勋,王爱祯,孙良民,赵贵芳,马登岱;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编制与信度效度测试[J];山东精神医学;1997年01期
9 王卫平,申艳娥;福建医科大学低年级学生压力应对特点[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1期
10 邢玉梅;王芳芳;郭巍伟;吴晓兵;;524名医科大学新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校医;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先云;冯维;;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与对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张博;王道阳;;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张海芹;师范院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白秀杰;;改制后的师范专科学校教师心理压力及调适[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郭名;叶龙;;高速铁路司机胜任素质和工作经验对安全绩效影响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袁枫;;青年人压力管理之探析[J];北方经济;2006年18期
7 李红;;组织压力视野下自我效能信念的启动[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李靖宇;谢晓非;葛瑜;;小事件、大影响:公平感知觉与规则驾驶行为[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9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蔺志华;;体育课程介入青少年灾后心理干预手段的探讨[J];搏击(体育论坛);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山云;佘廉;;基于ISM和FTA方法的水污染公共安全事件影响因素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建榕;连榕;;社会性发展迟滞: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3 李晓苗;刘丹;高文斌;;北京女大学生进食障碍、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关系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魏振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顾鸿;;海员应付方式特点的研究[A];江苏航海2010年第4期(总第85期)[C];2010年
6 褚荣伟;;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及其在营销研究中的应用[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7 刘海鹏;;关于影响高中生数学学习因素的调查研究[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邱远;刘柏青;;大学生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内在关系的初步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9 许欣;王斌;;高校教练员工作-家庭冲突现状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严军锋;;教师压力研究现状综述[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菊;基于网络关系视角的专业服务企业全球市场参与战略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六珍;企业女性经理人性别角色认同和领导效能感之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陆芳;青春期自主性和联结性的发展及其与社会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天印;基于系统模拟的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龙晓枫;消费者规范理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邓雪;企业战略联盟组织间学习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尹珏林;企业社会责任前置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向东;战略领导特征及其对企业战略选择和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许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动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萍;医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吕天时;创伤理论视角下解读《接骨师之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阎巍;企业员工的主动性人格与心理资本对组织公民行为和反生产行为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畅;监狱警察应对方式问卷的编制及对其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的干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柳中华;大学生就业压力、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择业焦虑的关系[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何婷婷;企业员工职业适应能力与职业承诺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凤;高中古代诗歌教学之我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国;白音华煤矿技术人员职业停滞测量及治理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刘维;心理氛围对企业员工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2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石艳华;;高师贫困生应激生活事件状况的调查及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07年04期
4 蔡军,肖水源,周萍;死亡概念的发展和儿童与少年的自杀意念[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年01期
5 黄华;;自我分化的意涵及其对亲子互动的启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莫鸿雁;;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05期
7 许新赞;;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化西婷;陕西省在校大学生抑郁症焦虑症调查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王小运;邓莎莎;;不同类别大学生心理压力研究探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年04期
10 周榕,杨翠华,潘集阳;广州地区重点医科大学生抑郁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雪;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社会支持及其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琳;生活事件对运动员运动状态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01期
2 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12期
3 黄锟,陶芳标,高茗,李光友;中专女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11期
4 黄雪竹;郭兰婷;唐光政;;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3期
5 荆怀福;;师范学院特困生幸福感认识成分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14期
6 赵久波;张小远;;军校医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的特点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7 许丽华;原玉珍;;高职医科学生生活事件发生的特点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07年04期
8 张杰;李宁;;自杀死亡女性婚恋生活事件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09期
9 赵慧敏;;大学生生活事件、自尊对情感的调节效应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年06期
10 李月;;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末;杨鑫辉;刘燕;;应对方式在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翠翠;刘衍玲;刘传星;;国内生活事件的研究述评[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郑璐璐;孙晓军;魏华;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网络成瘾与自我隐瞒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周宗奎;燕路遥;何青青;郑晓燕;;大学生生活事件和网络使用动机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周浩;董妍;俞国良;;自我同情对大学生消极生活事件应对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姚梅玲;赵悦淑;靳彦琴;;父母职业对中学生生活事件的影响分析[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9 林筱念;张永欣;张笑容;谷传华;田梦潇;;护理专业高职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韧性、自信的关系[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翟紫艳;魏华;郑璐璐;何青青;;生活事件与网络成瘾的关系:韧性的中介作用[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阳;微小精神创伤不容忽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8年
2 副主任医师 吕国梁;心理致病的三要素[N];中国老年报;2002年
3 赵飞;良好的情绪 健康的基础[N];山西科技报;2004年
4 毕锦云 陈根;谨防“心理危机”[N];甘肃日报;2001年
5 孙时进 刘佳琛;社会压力之下的生存[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郑坚 龙华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恶性肿瘤致病的情志因素(上)[N];上海中医药报;2006年
7 王文;男性健康只是男“性”健康吗[N];医药经济报;2004年
8 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心理咨询门诊主任 袁浩龙;情绪的“零存整取”[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北京安定医院教授 蔡焯基;丧失感 威胁感 不安全感——致病[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华;家有“寄居老人”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周丽华;生活事件与无望抑郁的风险以及弹性恢复[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杨娟;高中生冗思对生活事件和抑郁\焦虑症状关系的调节作用——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李红政;陆军新兵心理状况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4 位东涛;生活事件与神经质影响焦虑的神经机制[D];西南大学;2014年
5 陈健;自悯影响无望抑郁的心理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6 吴俊端;广西白裤瑶聚居地区不同民族人群心理应激状况及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5年
7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亭亭;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万铮;生活事件对已婚妇女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3 蒋燕宾;大学生正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莎莎;老年人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翠金;生活事件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D];贵州师范大学;2005年
6 朱丽雅;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焦虑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志标;广州大学生生活事件问卷的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亚杰;大学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应激反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雅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学习压力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8年
10 孙志鹏;高校毕业生生活事件问卷的编制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44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944957.html